案由:(20160112)关于加速推进我市“智慧医疗”的建议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市在“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计生服务领域的作用,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和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流程化。
  一、智慧医疗工程已走进政府视野
  当前,我市深化医改各项措施如药品零差价,预约诊疗,分级诊疗如期展开。从2014年起到2017年,东莞计划投入200亿元人民币重点推动实施智慧政务、智慧医疗和教育、数字城管、智能制造、智慧环保等10大“智慧东莞”重点工程,为我市的智慧医疗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我市的智慧医疗工作已具备较好的基础
  (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平台正在搭建
  来自东莞市卫生信息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该中心建设的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就已经拥有748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08万份育龄妇女健康档案,46万份儿童健康档案,32万份老年人健康档案,28万份高血压患者档案,9万份糖尿病患者档案。东莞市虎门镇、石龙镇、寮步镇医院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平台也在加快建设。
  (二)各级医院信息化水平较高
  目前东莞市公立医院有40家、民营医院有42家,服务于东莞地区800万人群。现我市大部分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信息化程度都已很高,主要的医疗业务信息化系统有:HIS(医院信息化系统)EMR(电子病历系统)LIS(临床检验管理系统)PACS(医学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PEIS(体检管理系统)、UIS(超声信息系统)、ECGIS(心电网络信息系统)等等。市人民医院社保卡“诊疗一卡通”自助终端机20台,市妇幼保健院的微信预约服务,“患者移动服务与支付平台”较好地解决了“三长一短”难题, 平台搭建后,患者只需使用手机绑定银行卡,就通过微信支付挂号费、诊疗费和药费等费用,免去排队之烦。此外,患者还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收取检验报告,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预约诊疗自助终端机4台都有一定的亮点。
  三、智慧医疗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医疗机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日趋完善,系统每天产生大量的诊疗和管理数据。这些诊疗活动中产生的所有文字、数字、图片、影像、视频、声光电数据,包含了患者基本资料、家庭信息等具有独特的特性和多样性,形成了医院的重要数据资源,这些数据都存在于各医疗单位自己的数据库中。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由不同的系统集成商开发并实施,采用不同的技术实现,有着不同的数据定义,而且系统体积庞大、内容和业务规则复杂,各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困难,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医疗机构之间也是信息独立,在诊疗过程中不能实现医疗信息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当前也没有市内可交换和共享患者诊疗信息的平台、预约平台、费用支付平台,未能实现医疗数据信息共享,患者到这些医院就医仍然要挂号排队、重复检查、缴费排队等,医生需要重复问诊,耽误医生的时间,也耽误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导致医疗成本上升、就医效率低下。
  智慧医疗是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信息平台,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建设中的高科技城市,东莞具有先进的信息化基础,应加快智慧医疗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全市预约服务统一平台建设,运用“互联网+”医疗服务思维,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信息网络平台体系,优化医疗业务流程,完善人口基础信息,提高服务效率,使患者用较短的等待时间、支付基本的医疗费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真正做到“人人健康,健康人人”,从而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
  由于智慧医疗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应由政府多部门高层次统筹规划协调。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加速推进我市“智慧医疗”建设,使之更快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建    议:
  一、注重顶层设计。智慧医疗在我市顶层设计十分重要。如果没有顶层设计,没有政府的力量来推进,很难有放大效应。为了减少了各医疗单位重复投入、盲目投入,应当由政府投入、主管部门牵头,将各医疗单位的数据整合为统计部门需要的数据,提供最为完整的数据源;建立大型市级统一的医疗信息数据交换平台,整合市内各医疗机构的医疗业务信息系统,使全市医疗业务信息化发展迈入数据可交换与共享的时代,实现市内医疗机构的基本业务信息互联互通、各医疗机构间诊疗记录和医疗文件等医疗相关资源交换与共享,实现跨机构的医疗协作,进行分级诊疗活动。对优化配置医疗资源、降低信息化的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避免一些重复检查。实现市、镇级医院信息共享;同时构建本地区的医疗卫生数据中心,为各科研单位和医院提供完整数据。包括(1)硬件投入:市级医疗信息卫生共享中心,应先考察我市医疗信息资源,确定我市医疗资源总量,再此基础上考虑今后5-10年増量建立市级医疗卫生信息中心。购置相应的场地、设备、电力、网络资源等。(2)软件投入:使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建立大型数据仓库,对各医疗单位上传数据进行整合。数据整合后,可用作科研、统计部门统计数据、临床医生实习数据和作为地区医疗卫生决策机构对本地区卫生系统进行前景规划的依据。并同时购置相应数据安全、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专用软件。(3)人力资源投入:数据库建成后应有专门的具有医学背景的信息管理人员对入库信息进行信息整理、挖掘、合并。对本地区多家HIS系统开发商进行上传数据安全有效性认证,通过认证的开发商所开发的系统数据可以上传到本地卫生数据中心数据库。(4)照顾多方利益。一是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二是改善医患关系;三是使患者得到便利好处,患者可以少跑很多路,看病时间节约了,费用减少了,医疗质量得到提升;四是给付方,包括医保部门获得效益。
  二、推出智慧医疗卡诊间结算服务,医保病人只要使用市民卡,在医生诊室就能直接刷卡进行医保和自理部分的费用结算。诊间结算,床边结算。缓解看病难,改善医患关系;建立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医院和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之间,医院与市民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全面实行全门诊预约、分时段就诊新模式;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双向转诊平台和远程会诊平台,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实现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让病人和基层医疗机构都受益。其优势为实现医疗服务和医保报销的业务协同,第二是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协同,可以解决病人重复检查问题;第三是远程会诊中心和双向转诊建设、实现上、下级医院之间的业务协同;第四是实现了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之间的业务协同。
  三、建立全市统一的连接所有市级医院和城区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平台,具有转诊预约、转诊检查、电子病历上载下传、转诊满意度评价等功能。经授权的医生能够随时查阅病人的病历、患史、治疗措施和保险细则,患者也可以自主选择更换医生或医院。把信息仓库变成可分享的记录,整合并共享医疗信息和记录,以期构建一个综合的专业的医疗网络,实时感知、处理和分析重大的医疗事件,从而快速、有效地做出响应。支持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无缝地连接到中心医院,以便可以实时地获取专家建议、安排转诊和接受培训。
  四、智慧医疗项目以解决看病难、看病繁、方便患者为出发点,以医疗服务流程再造和服务效率提升为切入点来实施,信息化项目从原来的为管理者服务,向管理与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转变;从原来的信息化项目更多注重内部评价不注重外部评价,向始终注重社会的感受度、患者的感受度转变,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如推行放射、B超、胃镜肠镜、心电图等预约医学检查。可试点检查一站式预约中心,多项检查经过预约中心的安排,可以安排在病人最方便的时间检查,预约中心受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还可以详尽告知相关检查的注意事项等。方便诊疗。
  五、建立辐射市镇区域的医学影像会诊中心、病理会诊中心、产前筛查诊断中心和危重孕产妇抢救远程会诊中心,实现疑难病例的网络会诊。以临床影像会诊中心为例,基层医疗机构遇到疑难的胸片、CT等影像资料时,可上传至市级大医院的临床影像会诊中心,会诊中心专家会在半小时内提出会诊意见传回到基层医疗机构,而且大医院的会诊是免费的,病人在家门口的“小医院”就能享受到三甲大医院专家的会诊服务。
  六、建立试点,稳步推进,可在我市基础较好的三甲医院如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建立试点,逐级扩展,并在医院辐射的社区医院建好健康档案。
  七、前景展望
  建设市医养护一体化居民健康服务综合信息网,完善检查预约、住院预约、出院后社区康复护理、家庭病床管理等功能,实现签约医生和签约家庭的双向互动。实施预约诊疗服务项目,探索开展智慧医疗网上服务试点,探索采集各种无线健康监测设备的数据进入居民健康档案,使得智慧医疗逐步进入家庭。“智慧医疗”会让生活更美好!数据中心建成运行后,患者本人身份证号作为患者在医疗数据库中的唯一识别标志。各医疗单位可下载或在线查阅该患者在其他医疗单位进行诊疗活动的一切数据,作为患者在本院进行医疗活动的依据和参考,减少了患者重复检查,节约了患者医疗费用,为患者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
提案者 袁明杰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