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60067)关于开发利用祠堂、凉棚的提案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有这样几句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它给我们城镇化建设指引了方向。东莞市水乡一体化建设如火如荼,麻涌镇“都市田园.美丽麻涌”建设有声有色,乡村生态旅游风头正旺。祠堂、凉棚作为我镇一种特有的文化载体,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拓展空间,如果能够采取正确的思路和相应的对策,进行有效配置,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则定能为我镇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强劲动力。
  我镇现有祠堂一百余间,其中39间具有近百年历史,极具保存、修缮价值。现已开发利用的有新基莫氏祠堂、麻一秀润莫公祠堂、漳澎陈氏宗祠,正在着手修缮的有璞潮家庙。另外还有一百多间凉棚,它们先后进行了重建、修葺,都重新焕发了青春和发挥了作用。打造祠堂、凉棚文化是“记得住乡愁”的最佳方式。在大力发展水乡经济的当前,如何保护、修缮祠堂、凉棚等古建筑物,如何整合、规划、开发、利用祠堂、凉棚文化资源,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问题:
  1、祠堂、凉棚整体修缮未能如期完成
  我镇于2008年曾计划对全镇现有百年历史的39间祠堂,百余个凉棚进行全面修缮与重整,以打造祠堂、凉棚文化,但因维修经费不足,已经做好的规划未能落实。
  2、祠堂、凉棚旅游平台地位不足
  祠堂、凉棚是水乡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我镇打造乡村旅游的一个较好平台,但目前修缮后的祠堂、凉棚平台功能表现不足,未能发挥旅游优势,对乡村游人群的吸引力不足。
  3、祠堂、凉棚的文化产业性能缺乏
  祠堂、凉棚可打造旅游景点,也可发展合适的文化产业及服务业,把祠堂、凉棚文化宣传开来,推广出去,形成一定的文化产业链,但此项工作在利用上几乎是空白。
  4、祠堂、凉棚的旅游线路不清晰
  针对我镇已修缮一新的祠堂、凉棚,在合理布局上还存在问题,现在只是呈现零星地散落状,没有能够很好地规划设计出一个适合现代乡村旅游的路线图表。
  

建    议:
  1、加强祠堂、凉棚文化与旅游市场的融合

  要抓好祠堂、凉棚等文化和我镇旅游市场的沟通融合,设计推出一些以祠堂、凉棚等文化为载体,衔接省、市相关文化遗迹,从而推出有内涵的、高层次旅游线路,以旅游项目展示我镇文化深厚底蕴,以祠堂、凉棚等特色文化融入我镇农业生态旅游,再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大力宣传,热情推广,使我镇旅游业在品牌、品位、品质、规模、效益等方面迈上新的台阶。

  2、抓好祠堂、凉棚等文化节庆活动与经贸的融合互动

  目前,我镇举办的文化节庆等活动,缺少有关祠堂、凉棚等相关文化元素,就是偶尔有过,在规模、档次、影响等方面还处于较低层次。为改变这种局面,应把祠堂、凉棚等文化节庆活动主办单位上升到镇政府级别,并联合其它部门,以祠堂、凉棚文化开发利用为桥梁纽带,把祠堂、凉棚等文化节庆活动举办成文化交流、经贸洽谈,项目招标等全镇区的盛会。

  3、祠堂、凉棚文化产业与主流市场需求的关系

  在发展祠堂、凉棚文化产业中,要牢牢把握住祠堂、凉棚、文化产品与主流市场需求的关系。借助新的视角、新的技术和新的包装,推进内容创新,加强产品的创意与开发,加大制作、包装、传播等环节的科技含量,使祠堂、凉棚文化产品,如有关祠堂、凉棚文化的影视、图书、唱片、粤曲、歌舞等能够以产业化规模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经纪人的作用,以促进祠堂、凉棚文化产品的市场转化,尽快造就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祠堂、凉棚文化产品和企业;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和民营资本有序进入祠堂、凉棚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通过不断创新,突破旧有体制和观念的束缚,把我镇祠堂、凉棚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4、以祠堂、凉棚文化为切入点,推介优质乡村旅游的良好平台

  通过精心策划、统一布署、细化方案、联合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省市级等重量级强势媒体,对我镇祠堂、凉棚文化进行造势,扩大宣传,唤醒历史记忆,盘活特色文化,成功对接,形成合力,放大辐射,加强我镇祠堂、凉棚文化与周边地区的特色优势,使祠堂、凉棚文化成为我镇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区域协作、推介优质乡村生态旅游的良好平台。

提案者 麻涌镇政协小组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