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40135)关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减轻东莞城市内涝灾害的建议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东莞市成为广东省内的第4个暴雨区。在城市极端降水增多、增强的趋势下,极端降雨引起的城市内涝灾害也日益频繁和严重,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从 2001 年到 2012 年,东莞每年至少发生一次城市内涝,对于某些年份,更是一年发生2~3 次城市内涝。

  总结历年内涝灾害资料,东莞市城区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可归结如下:(1)气候变化导致城市极端降雨频发。(2)城市地面硬化,地面滞洪和下渗能力降低。(3)城市天然蓄水设施被填埋覆盖,蓄洪能力减弱。(4)部分老城区排水设施陈旧,不能满足目前城市防洪排涝需求。(5)排水设施破坏严重,管理维护不到位,影响排水顺畅。(6)防洪非工程措施缺失,不能有效避免和减少内涝损失。

  办    法:

  1.采用工程措施,恢复城市地表下渗和滞蓄洪能力。(1)采取有效工程措施恢复城市地面雨水下渗能力,建议城市规划和建设各有关部门加大修建城市雨水渗透设施的力度,围绕城市中道路、绿地、广场等下垫面特点,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保留绿地地面,城市道路及硬化地面采用透水材料,配套渗沟、渗井等增渗设施,逐步恢复城市雨水下渗能力,让降雨尽可能渗入地下。(2)建议城市规划建设中保留足够的湿地、低凹地、鱼塘和湖泊,避免破坏城市天然蓄洪能力,对老城区,应因地制宜修建人工调蓄工程,恢复城市蓄洪能力。同时结合城市雨洪调蓄设施,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进行灌溉、绿化、消防、道路冲洗、洗车、冲厕等,减轻城市内涝灾害同时又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2.拓宽河道和排水管道断面,修建排涝站,增强排涝能力。(1)根据调研情况来看,老城区大部分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年代比较久远,排水管道标准低,尺寸小,不能满足排水需求,加上设施陈旧、损坏严重、淤积堵塞,严重影响排水,易发生内涝。因此建议对城市内河道和管网排水能力进行验证,对一些排水能力达不到要求的河道和管网,进行拓宽清淤,加大河道和管网行洪能力。(2)由于东莞城区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且低洼,每当汛期,东江水位上涨,加上洪潮水顶托,自排能力较弱,因此建议根据需要修建排涝站,对内涝洪水进行抢排。通过拓宽河道和排水管道断面,修建排涝站,让雨水能顺畅地排出城区。

  3.加强城市洪水科学研究,制定城市防洪减灾规划。(1)建议加强城市洪水科学研究,具体要加强城市水文学、城市防洪减灾规划和城市洪涝模型等基础研究,加强 3S 技术在城市防洪减灾、城市洪水预报及灾情评估中的应用和风险管理。(2)建议统一城市防洪与排涝标准,根据城市规划与城市防洪减灾规划相协调、相适应原则,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减灾规划,并且城市防洪减灾规划要超前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要有可持续性。(3)建议严格落实和执行城市防洪减灾规划,把城市防洪减灾规划作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依据,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据城市防洪减灾规划进行城市规划与布局,按规划建设和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保障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建设内涝应急响应管理体系,提升城市内涝风险管理能力。(1)通过建立城市内涝预报预警系统,根据水情、雨情及未来降雨趋势预报,对未来城市内涝形势进行预报,当可能发生内涝时,提前预警,并借助城市内涝预报预警系统,利用防洪工程削减洪峰、减少洪水总量、延长洪水传播时间,争取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或及时撤离将被淹没区居民。(2)城市内涝应急响应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内涝应急预案,依靠城市内涝预报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内涝形势,果断处理险情,避免或减少城市内涝灾害损失。

  5.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城市内涝灾害很大一部分是人为造成的,建议加强宣传与公民教育,广泛宣传城市排水设施及意义,防止垃圾乱扔乱放堵塞排水管网。作为政府部门,长期的重建轻管现象严重,而且管理混乱,有必要加大投入,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管理,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检查维修。  

提案者 刘蕾
部门答复

  对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140135号提案的办理意见

  刘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减轻东莞城市内涝灾害的建议》提案收悉。您对城市内涝成因的分析是较客观和切合实际的,建议针对性较强。衷心感谢您对我市排水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针对您提出的建议,经认真研究,现回复意见如下:

  一、关于采用工程措施,恢复城市地表下渗和滞蓄洪能力的问题

  恢复城市地表下渗和滞蓄洪能力也即是我们提出的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我局曾多次邀请专家就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该技术主要包括建设渗透性强的人行道、停车场和下凹式雨水花园、恢复城市雨水下渗、滞蓄能力。由我局负责编制的《东莞市市区排水专项规划》及镇区负责的《排水专项规划》已开始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我局已要求新开发区域使用该技术,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运用,新规划区开发后的雨水径流量不大于开发前雨水径流量,以降低地表径流,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和减少初期雨水污染。

  目前正在实施的东莞市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三期工程(新开河系统)北侧分流工程中就利用了人民公园和理工学院的现有湖泊进行雨水调蓄,部分体现了低影响开发技术。

  二、关于拓宽河道和排水管道断面,修复排涝站,增强排涝能力的问题

  针对城市河道、管渠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拓宽河道和排水管道断面,新建和扩建排涝站等,我市自2005年起先后投入约60亿建设了523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29宗欠发达地区机电排灌达标工程、三期市区内涝治理工程。通过拓宽河道和排水管道断面,主干河道和内河涌得到有效整治,提高了排水能力和排涝标准,解决了部分区域的内涝问题,发挥了工程效益。

  但是,城市建成区地下排水管网复杂,排涝标准低,要全部通过拓宽过水断面的方式达到排涝标准需巨额资金,且有些地方因无法拆迁,实施拓河、拓管工作十分困难。目前,我局已要求各镇街、园区,按轻重缓急的原则,根据排水专项规划的要求, 有序开展排水设施的拓宽改造工作。

  三、关于加强城市洪水科学研究,制定城市防洪减灾规划的问题

  我局已完成《东莞市市区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已报市政府审批,同时要求各镇街(园区)在今年6月份前完成各镇街(园区)的排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有7个镇街(园区)完成编制和评审工作。我局及各街(区)在编制排水专项规划过程中,与编制单位、气象部门对规划区域的降雨、洪水等气象信息进行了科学研究,并以此作为规划的依据编制排水规划,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和执行规划内容,以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目前,我局也与有关科研院校继续开展雨洪的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理念在城市洪水预报、防洪减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四、关于建设内涝应急响应管理体系,提升城市内涝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

  2012年8月我局正式颁布实施《东莞市市区排涝应急预案》,并要求各镇街(园区)结合辖区实际情况,编制相应预案,其中要求市区四个街道于今年6月份之前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今年4月9日,我市举办了2014年东莞市应对极端天气暨城市内涝应急演练活动,主要模拟市区突遇极端天气,城市内涝逐渐加重,依次启动从Ⅳ级到Ⅰ级的内涝应急响应,并在我市东城、南城以及莞城的三个内涝模拟点进行了内涝预警、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排水设施调度、交通管制、抢险物资调配、应急人员动员部署、伤员抢救、群众生命财产转移等科目的演练,重点检验各级部门(单位)对排涝应急预案是否熟悉,各自职责是否明确,信息沟通是否畅顺,协调指挥是否科学,应急处置是否得当等方面的内容。演练使各级部门(单位)熟悉了排涝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信息沟通更为畅顺,协调指挥更科学。同时,我局正准备组织全市内涝应急管理培训,以进一步提升我市内涝应急响应管理能力。

  五、关于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问题

  我局非常重视对外宣传教育工作。近年来,我局积极安排资金,通过东莞电视台、东莞电台、应急科普大篷车、市主要道路大屏幕广告等形式播放内涝防御的公益广告,向市民宣传教育灾害防御知识。2013年起,当发生内涝积水时,我局还通过局官方微博、公众网以及东莞电台107.5频道实时对外公布内涝信息,提醒市民提前做好防御措施。

  我市实行“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排水管理原则,自我市“大部门制”机构改革以来,我局主管全市涉水行政职能,统筹管理全市涉水事务。按照市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方案>和<东莞市建立健全基层水务管理和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13〕168号)的精神,我局已督促全市各镇街(园区)逐步理顺水务管理体制,转变长期的重建轻管的观念,加快镇街(园区)水务一体化的步伐,加大投入,健全基层水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和服务体系。  


办理单位 东莞市水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