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60035)关于利用社区首诊等制度引导和规范患者流动,提高医疗服务整体效能的提案

  早2008年之前,东莞曾尝试广泛设置社区门诊服务机构。但由于医保制度未能及时介入,全市设置的250多个社区门诊服务机构,运行遇到很大困难。东莞的医疗卫生资源,仍然向市、镇两级的大医院集中。为此,当医保改革持续深化时,东莞积极探索医疗卫生和医保改革的联动,于2008年由财政投入5.8亿元重建政府办、政府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并实行医保直接介入。全市政府办、政府管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被确定为东莞医保的门诊定点单位;全市医保年度筹集的门诊统筹基金全部用于支付参保人在这些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医的基本医疗费,以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依照:“预防在社区、中病不出镇(街)、大病不出市”的总方针进行再配置,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为便利的医疗保障。同时也改变参保人就医行为,缓解医疗资源压力。
  按照这个设想,东莞在重新推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迅速调整医保制度。从2008年10月起,东莞的医保由过去对外来劳务工、本市户籍农(居)民主要保大病、保住院,全面调整为住院、门诊兼保。调整后,除城镇职工外,全市医保体系中所有需要门诊治疗的参保人,均可按就近、便利的原则,到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和按规定转院。参保人每次门诊的基本医疗费按70%报销,门诊的年度次数不限,报销金额也不设封顶线。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激励性定额包干结算办法,加强医疗资源使用监控;对参保人,逐步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健全健康档案,把过去偏重保障治疗转到预防和治疗并重上来,使参保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东莞实行医疗卫生和医保联动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的再配置。目前,全市集医疗、健康预防、康复、卫生防疫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正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建    议:
  完善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是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前提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实践的经验总结。目前我市的双向转诊仅局限于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上级医院的单向转送,双向转诊机制尚未形成。为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整体效能,提高群众对社区门诊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议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建立综合医院的临床路径以确保医院将适合社区康复病人转往社区。逐步完善管理机制,使社区首诊制及双向转诊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保障社区卫生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是配置符合实际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医疗卫生资源,建立综合医院医生下沉社区,社区医生到综合医院进修的轮换制度,不断提供社区医疗的服务能力,使广大居民在家门口便可享受高质量的就医服务,并引导患者开展有序流动,完成大中型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有效的双向转诊。

  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存在“人难稳定、人难引进,人才特别缺”等突出问题,已经影响到使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针对这些问题,建议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牵头联合人事部门形成全市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意见,以解决队伍稳定问题;建议市卫生局尽快启动以规范化培训为主的自主培养人才等工作。

提案者 黄江镇政协小组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