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50278)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广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发展的建议

  2013年11月,广东省召开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启动会,标志着广东省全面铺开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重要途径。

  我市目前正在实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的试点工作,去年开始,寮步、大岭山等镇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试点“家庭医生制”的服务模式,是指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技术人员组成若干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团队成员由全科医生、护士和预防保健人员组成。有需求的居民,事前要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正在以崭新的形象来到群众中间,也正在被群众所接受、所认可、所欢迎,使居民和社区医务人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和谐、稳定的朋友式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临近年底,家庭医生试点工作能给出一份什么样的成绩单?通过调研试点社区了解到,通过签约一对一的服务,家庭医生团队对签约户的病情、用药习惯、危险因素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能更好地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干预,减少签约对象发病的机率。

  从2014年1月起,我市大岭山和寮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成立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生、乡村医生、居委会干部组成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开展10小时上门服务和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在居民小区设立公示牌,居民根据自身意愿选择辖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实现居民与家庭医生的责任契约关系,满足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逐步形成家庭健康管理的良性互动。家庭医生小组根据协议内容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遇有紧急情况,家庭医生随叫随到。大岭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情况如下:其中有两条村开展了试点,一条是元岭村,一条是水朗村,共有2300人,693户人家,签约了668户,签约率为百分之96.4。重点对老、弱、病、残、寡等特殊群体开展上门服务,跟踪建立健康档案。主要是有五类人群,第一类是慢性病病人,第二类是0到6岁的儿童,第三类是育龄的妇女,第四类是重性精神病患者,第五类是65岁以上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项目内容为:建立并动态更新居民健康档案、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咨询、预约门诊、健康咨询、孕产妇、儿童提供预约检查短信或电话提醒、健康“点对点”管理、家庭药箱管理、双向转诊服务和绿色通道、慢性病患者本人或家庭成员免费提供合理的膳食指导、用药指导和疾病的康复指导等方面服务。服务的形式:定期上门随访,有问题随时处理,遇到急诊随叫随到。65岁以上老人和精神病患者要做好常规的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平时发现问题需要治疗的就治疗,没问题就进行个人生活健康指导,群众反映情况比较好,签约群众会得到几个好处:第一个就是给需要转诊的患者绿色通道,减少手续,方便他们,第二有固定的医生对口服务,第三就是转诊要收取诊察费,签约的那些群众可以免收。少部分群众认为是面子工程,运作不会长久,认为社区医生水平不够,所以就不想去签约。大部分群众比较认可,反应良好,认为方便了群众,方便咨询用药,有健康生活的教育指导,群众自觉运动的氛围也比以前好,转变了生活观念,慢性病病人经过生活健康教育,身体比以前好很多。自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热烈欢迎,居民纷纷表示“非常感谢政府,让我们在家中就能接受到这么好的服务,实在是又为我们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存在的问题:

  (一) 社区家庭医生人力资源不足,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家庭医生式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理想模式,按照文件要求每一万人口是需要配备三个全科医生,加三个护士加两个公卫的医生,现在是每万人口只有两个全科医生,零点五个公卫医生,一点五个护士,人才缺口较大,这些数字反映出家庭医生的严重不足。原因就是: 家庭医生待遇跟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待遇差不多,待遇比较差。投入的资源不够,没有加班费,绩效奖励太少,绩效每年才两万,比较少,而且还是在年薪里扣出来的,年总收入没变,没有体现到多劳多得的原则,影响了医生的积极性,留不住人才。

  (二) 社区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不足,素质偏低。社区家庭医生处于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基层,处理的多为常见健康问题。社区老百姓需要的是能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一般而言,专科医生多是解决专科问题、疑难问题、局部问题的专家,而全科医生则立足于社区,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防治、保健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与健康的全程监护管理,换句话说,全科医生虽然不需要具体掌握各种特殊的诊疗技术,但却必须懂得如何利用它们来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在需要时能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社区家庭医生人才结构不合理,学历和职称偏低、素质偏低,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不佳等。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基本是临床的专科医务人员,经过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取得培训证书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而且现有的医务人员普遍学历低、职称低、资历浅,其中多数是大中专毕业,而且一般都是初级职称。显然,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社区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不足,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信任和认同,这样无疑就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发展。

  (三) 缺乏专业人才。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过道上和房间里堆放着一些铺满灰尘的器材,都是些老人康复设备如:电动理疗床、康复床等,这些老人康复设备自从拉到这里就没用过,没有专业人员都用不了,也没有专业的按摩师。王红武(社区医生)坦言,虽然接受过全科医生培训,对不同专业有些了解,但有些东西没有实践过,谁敢擅自去用?东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还是不错,但人才等软件没跟上。

  (四) 经费不足,待遇低,编制不够,留不住人才。存在的问题就是社区编制不够,待遇不好,招不到人,市场上也缺乏全科医生。“一边是人员不足,一边是人员流动也比较大。”大岭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汤赵荣坦言,去年,该镇社区门诊流失了20多名社区医生,其中不乏主治的中级医生。 “社区门诊只得紧急补充力量,但人很难招,特别是公卫、影像等专业人才,最后招进来的都是一些新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经验,只能帮帮手。”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其价格相对一般医院低;加上对各级社区卫生中心(站)的财政补贴没有到位、各项配套制度尚未出台,已运转多年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目前举步维艰,特别是大量亏损却无财政补充。人才不稳定在东莞镇街社区门诊不同程度存在。究其原因,待遇不高,无编制,晋升空间窄成为留人难的关键。社区中心的经费不够,没有经费到各家各户进行普查,因为这些都需要专用经费的。据东莞市委卫生局统计,目前社区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超过5000人,有编制的仅108人,不在编的平均年薪5.6万元,在编的平均年薪不低于9.33万 元,工资差距大,导致人员流动大,人才不稳定,全市社区门诊平均每年近300人流失。

  办 法:

  一、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结合家庭医生工作内容,突出重点,加强实践,开展多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服务水平。建立家庭医生骨干培养制度,与二、三级医院建立培养协议,鼓励二、三级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卫生机构定期坐诊、带教,同时鼓励家庭医生到二、三级医院进修学习,以提高业务技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一批高质量、高素质、高层次医生,逐步建立家庭医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加大政府投入,加大宣传力度。现在社区工作环境比较差,经常需要外出挨家挨户上门工作,工作强度大,但待遇差,现在的人员都是住在租来的地方,没有一个家的感觉,人才没有归属感,建议加大政府的投入,增加待遇,规划一块用地建设社区职工宿舍,改善制度障碍。增加绩效,要体现出多劳多得的效果。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首先是在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宣传加强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让领导者和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大力宣传开展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的目和意义。其次,让广大居民理解、接受、参与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加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的宣传,改变传统医疗观念。明确家庭责任医生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形成社区家庭医生契约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转变居民重治疗、轻防保的传统医疗观点,逐步转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等于门诊部的认识误区。让社区居民真正理解开展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居民在参与中得到实惠的福利工程。

  三、完善考核机制。逐步健全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各项考核制度,按照覆盖率、群众满意度、知晓率、医疗服务质量、合理使用医疗费用等方面制定考核标准,加强管理,建立信息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四、落实配套政策,完善补偿机制。将家庭医生制度纳入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包括房屋、资金、服务、管理等项目,拓展和完善该服务的筹资渠道。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药品零差率、诊疗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导致的亏损建立补偿机制。探索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的医保制度,降低签约患者个人支付比例,使得更能够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实现社区首诊,专科转诊,逐步体现医保守门人的作用。加大投入,确保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不管采用哪种管理模式,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保障。只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才能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其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医疗服务的功能,才能扩大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的范围,增设更多社区医保网点,更能够吸引、留住、培养社区卫生服务人才。财政有投入,社区卫生人员的收入有保障,成长发展才有更多的机会。做到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培育人才,提高素质 根据东莞的实际,要做好专业人才引进计划和职业培训工作规划,要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继续教育工程,加快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以培养社区卫生服务适用人才为目的,以全科医护人员、预防保健人员为重点,设立专项教育经费,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各类卫技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等多形式的全科医学系列理论和实践教育,同时建立全科医生技术职称评定系列,在编制、经费、政策上要有保证。建立上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机制,依托大医院专家的传帮带,培养社区医卫人才,把对口支援社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职责来抓。

提案者 李惠忠,杨小红,杨海龙,张敏
部门答复

  李惠忠、杨小红、杨海龙、张敏委员: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广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发展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经认真研究,结合我局职能,现回复如下:一、我市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的现状1.基本情况。我市从去年5月开始,在寮步和大岭山两镇展开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试点工作,同时,鼓励其他有条件的镇街先行先试,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截止2014年底,共有18个镇街推行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成立了全科医生团队602支,共签约群众28194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2.制定政策。2014年11月,我局与市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并下发了《东莞市城乡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东卫〔2014〕113号),明确了工作目标,厘清部门职责,落实工作分工,理顺工作流程。方案里明确提出将基本公共卫生经费里划出5%作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专项经费,用于补助家庭医师团队的人员经费支出,完善激励机制。根据方案要求,我市将于今年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今年,我局计划出台我市的《家庭医生式服务运作指南》,目前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即将下发。指南里详细规范了全市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及内容,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便于家庭医生式服务在全市的推广。3.培训人员。2014年5月,借全省家庭医生式服务能力师资培训班在我市寮步镇举行的契机,利用省培训班的师资,组织全市各镇街医务骨干进行了培训。今年3月,选派了寮步和大岭山两个试点镇街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人员赴深圳蛇口参加全省的家庭医生式服务骨干培训,学习全省先进地区的服务经验。4月,我们邀请蛇口社卫的多位专家来我市对全市各镇街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系统培训,提高了我市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的服务能力。4.保障经费。根据《东莞市城乡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要将5%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里划出作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专项经费。为了保障这笔经费落实到位,我局多次和市财政局磋商,计划联合出台《关于家庭医生式服务专项资金拨付方式和用途的通知》,对这笔经费的筹措、用途和保障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明确将这笔经费的支出与各镇街社卫机构的年终考核以及财政经费拨付挂钩,以确保各镇街切实将这笔钱用到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的人员经费补助,完善激励机制。二、我市家庭医生式服务存在的问题(一)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认识度不高,大部分居民对家庭医生工作的认识停留在可享受医生上门提供专业服务,将家庭医生式服务误解为私人医生,对预防保健、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家庭医生和签约群众是“健康合作伙伴”的关系,家庭医生工作的最大意义在于对签约居民进行健康全程管理,需要双方的信任和配合。有小部分已签约家庭成员(尤其是年轻的健康人群),对医生上门访视及提供服务有所畏忌,对组织的集体健康活动参与率较低。(三)随着签约居民数量的逐步增加,每个全科团队管辖的家庭不断增多,依赖手工登记造册管理,工作量大、繁琐,工作效率低下,缺乏一个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的支撑,对家庭医师式服务签约对象的系统健康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四)针对部分有肢体残疾及康复锻炼需求的居民,由于专业的康复医务人员的相对缺乏,难以涵盖全镇签约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医务人员对这方面的知识有待提高。(五)人力不足。目前社区门诊业务量不断增大,现有的医务人员除去做好基本医疗外还要承担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家庭医生式服务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支配,现有人力稍显不足。三、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家庭医生式服务成效的好坏提供服务的团队素质非常重要。我们计划从多方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除继续加大全科医生培训力度外,我们年内计划拿出一部分编制向全社会公开招考,招揽优秀的人才来社区工作。(二)加强考核,提高效率。将签约数量、健康档案质量、签约服务履行情况等纳入考核指标,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数量和质量的考核力度,制定奖惩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使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三)加大宣传,营造气氛。利用电视、电台、广播、公共宣传栏等措施,来宣传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知晓率,扭转居民的就医观念和健康意识,积极配合开展工作。(四)加强联动,多管齐下。如社工、残联、妇委、团委等部门互联互通,与社工部门的居民养老服务等政策有机结合,进一步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办理单位 东莞市卫生和计生局;东莞市财政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