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50270)进一步放宽新莞人子女入读公校门槛的提案

  随著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莞市外来和进城农民工和青年【即新莞人】的数量不断上升,随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这些草根阶层精神和生活、工作难以融入城市,与城市产生隔阂甚至敌意!这些城市当下和未来的建设者将影响到社会建设、党政经济大局及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多方调查、走访,新莞人尤其是年轻的新莞人之居住生存问题成为诸多问题中最实际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因青年农民工眼下工资尚低,难以支付高额的房租等,食、住等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无法保障;同时难以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普遍感到游离于城市生活之外,成为城市最底层的“草根阶层”,他们精神孤独、心理自卑,强烈感到不被城市彻底接纳。

  诸多问题显示,解决好新莞人子女(留守少年儿童)和青年农民工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放宽新莞人子女入读公校门槛,关系到社会牟建设及和谐发展。关爱他们不仅是社会民生的问题,更涉及到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进一步放宽新莞人子女入读公校门槛,是为民、为社会解忧分难的实事、好事。

  办 法:

  一、採取扩大公办学校招收比例和政府埋单(补贴办学成本)

  委託民办学校免费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等举措,保障“民工娃”和“城里娃”一样在窗明桌淨的教室里上学求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超过千万。据不完全统计,东莞市新莞人的随迁子女超过20万!让他们享有与当地学生同样的学习机会,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为此年国家曾提出了“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随迁子女就学难问题。但也要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公办校入学“门槛高”,部分民办校教学品质低,在当地接受“初中后教育”难等问题。而且今后若干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多个百分点,意味著有超过五千万的人“进城”,将带来约千万适龄随迁子女,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必须切实贯彻“两为主”政策,更好地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政府为主导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凝聚著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和汗水,让他们的子女安心上学,是市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东莞市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区域教育管理体系,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对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给予充分经费保障,按实际在校生人数及时足额向学校核拨教育经费。

  三、公办唱主角

  公办校是免费提供义务教育的主管道,也应该成为随迁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主力军。应扩大公办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佈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提高公办校的接收能力。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禁止收取借读费。

  四、民办补缺口

  公办校容量有限,短期内无法完全吸纳随迁子女入学,必须发挥民办校拾遗补缺的作用。应建立健全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校的审批、管理和扶持制度,将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纳入本地规划,说明改善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办法鼓励公办校对民办校结对帮扶,组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轮流支教,鼓励社会各界向其捐资助学。.

  五、实行优秀教师轮换学校带班教学制度,共用优质教育资源

  组织优秀教师前往普通学校“轮岗支教”,进行整体规模推行的教师轮岗支教措施,将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缓解择校热的“老大难”问题。同时,市府与教育领导部门应该鼓励在区县范围内进行教师流动;大力提倡在区县范围内开展教师交流工作,做到名校教师一年一轮换,提高高水准轮换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奖励,真正降低名校名更高,槛更高的现象!东莞市所有中小学校,皆要打破过去包括优秀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有的传统观念,将“为我所有”变成“为我所用”。通过有效的带动策略,建峰填穀,促进区域整体办学水准的提高。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缓解“择校热”难题。

  六、加大新莞人子女学前教育力度

  6岁前是人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口语发展、数概念掌握的关键期,也是行为、性格的奠基期,是人一生中最富有可塑性的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能使儿童更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公”、“民”并举,扩大资源。新莞人子女入园难,难在学前教育资源总体不足,入园机会不够。因此,必须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园,鼓励优质公办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开办幼稚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赋予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等方面与公办园同等地位,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城镇社区应按规定配建幼稚园,新建社区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充实队伍,强化师资。

  总之,提高新莞人子女入读公校门槛,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全社会大力配合,齐抓共管,要政府部门的主导和监督,只要政府重视、全社会配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可喜的局面。

提案者 吴太和
部门答复

  吴太和委员: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放宽新莞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门槛”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新莞人子女入园入学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现答复如下: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新莞人到我市就业创业,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随迁新莞人子女的入学需求。新莞人子女数量大,增长快,与我市有限的公办教育资源存在较大的矛盾,为有效解决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我局积极创新教育管理思路和模式,实施新莞人子女就学工程,将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全市教育总体规划,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优化完善入学政策,满足新莞人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您在提案中提出的部分建议,我局已着手开展,并取得初步的成效。一、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减免新莞人子女就学费用近年,我市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推进深化免费义务教育工作,逐步实现新莞人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自2009年春季起,我市已实现所有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全免费教育。截至2014年底,我市约16.34万随迁子女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与本地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全免费教育。2014年,市财政为新莞人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支出约21亿元(按2013年经费统计数据计)。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将免费义务教育范围扩大至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我们不断提高对民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公用经费和教科书补助,补贴标准由2013年春季的小学650元/生·学年,初中930元/生·学年,提高至2014年小学1050元/生·学年,初中1730元/生·学年。经统计,2014年全年共下拨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和教科书补助经费6.54亿元,为开展逐步实现随迁子女免费义务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经费保障。二、挖掘公校潜力,进一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近三年,我市不断加大统筹力度和经费投入,完善城乡教育基础设施,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通过新建、扩建或适当增加教学班的形式,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充分发挥公办学校在解决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中的骨干作用。2012—2014年,我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从13.29万人增长至16.34万人。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在校生中,新莞人子女的就读比例也从2012年的46.66% 提高至目前的51.93%,提高了5.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从2012年起,我市将“每年按10%的比例递增新莞人子女积分制入学公办学位供给”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逐步扩大公办学校招收新莞人子女数量。2012—2014年,我市提供给新莞人子女积分入学的学位数分别是20221,22497和25119人,年均增长11%。三、扶持民校发展,逐步提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为了让新莞人子女在民办学校也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近年,我们大力推进民办学校促进工程,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提高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是积极推进民办学校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鼓励各民办学校积极争创标准化和等级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截至2014年底,全市有义务教育标准化民办学校218所,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比例的86.5%。二是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2010年,市政府加大对民办学校扶持力度,颁布实施《东莞市民办学校扶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从2010年起至2014年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民办学校扶持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发展。三是积极推动公办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为进一步加大对民办学校的帮扶力度,我局出台了《东莞市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各镇街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帮助民办学校优化办学条件、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师资队伍、提高课堂效益、活跃教育科研、优化校风学风、打造办学特色等,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全面优质均衡发展。四、出台异地中考政策,做好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升学衔接城镇化的发展、政策的逐步放宽让不少的新莞人及其子女希望在我市继续生活、工作和学习。2013年,我市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以“量力而为、报考从宽、逐年安排、考录分开、择优录取”的工作原则,出台了《关于印发<东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高中阶段升学考试办法>的通知》,从我市现有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出发,在充分挖掘潜力的基础上,兼顾新莞人子女在我市升学的需求和维护本市户籍学生在我市接受教育的正当权益,采取总量控制的办法,逐步解决新莞人子女在我市的升学问题。经统计,2014年我市共有1.5万名新莞人子女考生报名参加中考,其中约1.1万名新莞人子女通过了报考普通高中的资格认定,分别有7100名和7500名新莞人子女被我市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录取。五、认真贯彻落实政策,大力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学前教育发展,积极履行责任,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形成合力,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各镇街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并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发挥各省市一级幼儿园、镇街中心园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我市学前教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市已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集体和社会参与、公办和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全市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不断提高,办园行为更加规范。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881所,其中公办(集体办)幼儿园189所,民办幼儿园692所,在园幼儿290548人,入园率99.2%,“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改善,2014年下半年,省、市一级幼儿园再增89所,全市共430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49%,省规范化幼儿园849所,占比达96%,优质幼儿园不断增加,办园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目前,全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11所,公办(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达79.5%,初步形成公益普惠性为主导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我市将于近期出台《东莞市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切实履行各级人民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做好幼儿园的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继续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虽然近几年我市在解决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市新莞人子女数量大,增速快,而我市的公办教育资源有限,在现阶段难以全面按本地户籍学生待遇在公办学校解决。但新莞人到东莞工作、生活,对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贡献的,解决其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我们义不容辞。下来,我市将根据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完善随迁子女有关政策,按照《东莞市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部署,有步骤、有计划地稳步将新莞人子女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范围,逐步实现与户籍人口同等教育待遇。一是进一步落实市、镇两级政府办学和管理职责,将新莞人子女就学工作纳入全市和全镇整体教育发展规划,并逐年加大投入,为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科学规划配置教育资源,督促各镇街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未来一段时期学龄人口分布特别是新莞人子女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进行科学预测,进一步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步提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三是深入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带头、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使民办学校在办学条件、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师资队伍、提高课堂效益、活跃教育科研、优化校风学风、打造办学特色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让新莞人子女在民办学校也能接受优质的教育。四是加强调研,总结目前已经开展教师交流工作的试点镇街的有效经验,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市教师交流工作指导意见,逐步铺开全市教师交流工作,推动我市校长和教师的合理流动,实现优秀师资共享。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支持,期待您进一步的关注。


办理单位 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财政局
网友评价
支持 46   反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