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50180)加快东莞社工人才建设的建议

  社工人才是“社会工程师”和“社会医师”,是社会的调和剂和润滑油,对于缓和东莞社会矛盾、加强东莞社会管理、促进东莞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2009年10月启动社会工作试点以来,东莞一直高度重视社工人才建设,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东莞社会工作是一种新鲜事物,发展时间比较短,社工的人才建设是从零开始,东莞社工的人才建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东莞社工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一)人们对社工人才的认知度低。由于东莞社会工作的开展时间比较短、宣传力度不够大以及社工人才的工作业绩认可度比较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东莞大多数市民对社工人才的工作性质认识不清,知晓率不高,普遍认为社工就是基层的政治思想工作者或者是社区(村)的大叔大妈,只是做一些琐碎的服务工作,既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一技之长。有一些领导干部对社工人才的认识也不科学、不到位、不全面,甚至持有不配合、不接受、不支持的抵触心态。也有些用人单位在接受社工时,并不了解社工是干什么,社工能做什么,更不知道合理使用社工,于是把社工放在科室做行政工作,造成社工“行政化”。社工人才要在东莞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社工人才总量不足。西方发达国家,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香港特区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3%。对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部署和要求,我市社工人才队伍数量与国家的目标和要求差距较大,远不能满足东莞社会需求。东莞有599个行政社区(村),居住着180多万本地居民。大部分本地居民的物质生活富足了,但小农思想依旧严重,精神生活相对匮乏,还有小部分老弱病残的困难群体,需要通过周到细致的社会工作服务,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东莞有15000多家外资企业和众多的民营企业,新莞人超过600万。庞大的新莞人群体缺失情感关怀和家园归宿感,劳资纠纷频繁、治安形势严峻、新老莞人隔阂,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东莞对社工人才的需求巨大,但由于东莞的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晚,东莞在职社工只有700多人。社工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东莞社会工作发展和建设幸福东莞的一大瓶颈。

  (三)社工人才结构不合理。社工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①东莞籍社工人数偏少。据统计,目前东莞籍社工仅有150多人,约占20%。社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大部分的社工需要进驻社区,社工要与东莞的基层老百姓同吃、同住、同生活。外地来东莞的社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习俗不一样等实际问题,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和磨合期。②技术职称偏低。不少的社工都是初级技术职称,社工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人文素养不够深厚。③工作经验偏少。大部分的社工是刚从大学校门跨出的社工专业本科生,虽然学过社工的理论知识,但缺乏社工的实践经验,实操技能并不高,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艰难前行。④年青人偏多。年青人虽然有着热心奉献的工作激情,但思想还不够成熟,考虑问题不够周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容易导致悲观和迷茫情绪。

  (四)社工人才稳定性较差。一方面,由于东莞社工行业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成熟、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比较差、薪酬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晋升空间较少、社会地位偏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少的社工一旦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或者合同期满,就会选择脱离社工行业,导致社工人才流失率较高。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发展社工事业,对社工人才的竞争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导致行业内部的社工流动也比较频繁,促使社工人才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从而降低服务成效。

  (五)社工的具体管理不到位。首先,社工的角色与定位不明晰。社工接受社工机构的日常管理,接受香港督导的专业指导,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从理论上来看,这种角色定位好像很完美。但从实际上来看,就是多头管理和多重领导。一项工作至少要向三个部门汇报,尤其是在社工机构、督导、用人单位存在意见分歧时,用人单位有用人单位的“考虑”,机构也有机构的“苦衷”,督导有督导的“专业”立场。社工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其次,尚未建立有效的社工监管制度。有些社工利用这个漏洞,迟到、早退、随意调休甚至旷工,损害社工的职业形象。东莞曾出现某机构的几名社工以返回机构开会为由请假去逛街,在逛街过程中被用人单位领导遇见的情况。最后,社工的工资并没有与工作绩效挂钩。社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因此,有些社工对待工作马虎,缺乏责任心,不思进取,不注重服务质量,导致社工的作用受到不少用人单位的质疑。

  因此,加快东莞社工人才的建设势在必行。

  办 法:

  一、多种手段提升人们对社工人才的认知度。

  一要提升社工人才的专业能力。社工人才要能得到社会和人们的普遍认可,根本的出路在于真正提高社工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升解决东莞社会问题的本领,用有所作为赢得社会地位和人们的赞同。二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搭建普及社会工作服务的推广平台,借力网站、专刊、专栏、海报、讲座、论坛等宣传载体进行广泛宣传,让东莞社会各界和东莞人民充分认识、自觉支持、积极参与社会工作。

  二、稳步增加社工人才的数量。

  大力实施社工人才东莞战略,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既是构建和谐东莞的客观需要,也是维护东莞社会安定有序的有力手段,还是转变东莞政府职能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东莞社工人才建设应该在总结经验和大力提高社工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社工人才队伍,促使社工人才队伍逐步适应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的重要力量。

  三、花大力气优化社工人才结构。

  一是与东莞理工学院深度合作。东莞理工学院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东莞相关部门和东莞理工学院应该紧密合作,积极培养东莞本土社工专业人才。二是考虑制定奖励政策,给予考取“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的社工一次性发放一定的奖金。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终身学习培训机制。大力支持和鼓励在岗社工争取机会继续学习和深造,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在加大力度引进有实际经验的高素质社工人才的同时,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吸引和留住现有的优秀社工人才。

  四、逐步提高社工人才的待遇。

  在香港,社工人才的待遇相当于公务员水平,是一种令人尊重和向往的职业。考虑到东莞社工的实际情况,社工人才的待遇不可能一步到位提高到香港社工人才的待遇水平,但应该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确有真才实料、贡献突出的社工人才的薪酬待遇。要将社会工作人才表彰奖励纳入我市人才奖励体系,与其他各种类型的人才同等对待。对于业绩突出的社会工作者及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社会工作。

  五、加强社工岗位职责管理。

  要明晰社工的角色与定位。要把“社工接受社工机构的日常管理,接受香港督导的专业指导,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这些指导思想细化成规章制度,并建立多方沟通信息的平台,确保社工机构、社工、香港督导、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畅通。要建立有效的社工监管制度。应建立社工人员岗位责任制,细化对服务机构及社工人员的考核评估指标,并把考核结果与社工的收入挂钩,奖勤罚懒,甚至辞退不合格的社工。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部门答复

市人力资源局答复:

  市民政局:现结合我局职能,对民盟市委会在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提案《关于加快东莞社工人才建设的建议》提出会办意见如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市委、市政府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之后,我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不断发展壮大。为更好地服务我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我局将继续协助有关部门动员入党积极分子、集体经济管理人员、群团组织骨干、志愿者、社工人才、基层文化人才等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认真做好具备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备案工作。此复。

 

市民政局答复:

  民盟市委会:贵委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东莞社工人才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以来,我们立足东莞实际和创新社会管理需求,按照“民生导向、政府推动、民间运作、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发展路径,积极构建社会工作制度,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市持有国家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人员超过4000人,直接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一线社工约1000人。提案中所指本市社工人才队伍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已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一、关于提升社会工作社会认知度的问题近年来,我市通过拓展宣传平台、创新宣传形式,着力提高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如:通过举办岭南社工宣传周、专题报告会、业务研讨班和组织赴香港、深圳等先行地区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提高了对社会工作的认识;通过组织考前辅导、业务培训,开展互动交流等活动,使相关人员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得到深化;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采取建设网站、编发《东莞社工》杂志、制作社工微电影等形式,使得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认同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2012年,我们开设了“社工之声”专栏、“社工手记”专栏,较好地传达了社工心声。同年出台《关于对社会工作宣传报道实行奖励的通知》,鼓励全市一线社工、机构管理人员、社工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积极撰写发表和社会工作相关的文章,进一步扩大我市社会工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经过六年的努力,我市社会工作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级领导干部、相关工作人员及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理解逐步加深。但仍有部分用人单位对社会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发展社会工作的目的不够清晰,社工被“行政化”、“边缘化”的现象依然存在。接下来,我们仍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宣传方式,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关心、重视、支持、参与社会工作的良好氛围。二、关于社工人才总量问题随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我市社工人才总量不断增加,全市考取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工人才数量已超过4000人,1000多名专职社工在全市32个镇(街)从事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禁毒矫正等社会服务。但我市专业且专职的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仍不足,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及香港的有关数据。为此,我们采取提升转换存量人才与吸纳引进专业人才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和培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一方面,连续数年实施社会工作业务大培训工程,制定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奖励办法,动员和激励本地人员,尤其是福利服务单位、基层单位、村(社区)自治组织等社会服务领域的工作人员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学习,参加考试以获得社会工作专业资质。另一方面,通过薪酬优势、营造良好环境、外地招聘的方式,大规模引进外地人才,充实本市优秀社工人才的储备;通过出台专门政策,明确规定在本市工作的外地户籍社工可以凭社工资格证以“条件准入”的方式直接落户。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大规模”培养本土人才和“大手笔”吸纳外地人才相结合的方法提升本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并积极开发在校社工专业大学生潜在人才资源, 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就业, 充实基层社工人才队伍。三、关于社工人才结构问题社工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化和专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市在社工人才本土化、高级社工人才培育等方面已初见成效,逐步形成具有东莞本土特色结构的社工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市加大村(社区)社会服务的供给力度,逐步将社工下沉至村(社区)以满足居民需求。由于本地户籍社工在本地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优势,在招聘和选拔派驻社工时,备受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青睐。据了解,自2009年至今,本地户籍专职社工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全市本地户籍专职社工约已占专职社工总数的30%。在培育高级社工人才方面,我们聘请香港督导开展“传、帮、带”,组织了督导人才选拔培育工作,目前选拔培育了40名见习督导和80名督导助理。他们在理论实务、从业资历、服务质素和理念心态等方面都比较优秀,成为了本市社工人才队伍发展进程中的中坚力量,初步发挥了“教育者”的功能,为新入职以及实务经验缺乏的社工传授成熟、有效的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与知识,提升社工的专业服务能力。他们也发挥出督导的“支持者”功能,为年青社工排忧解困,提供情绪及情感方面的支持,缓解年青社工的负面情绪,必要时对年青社工提供心理支持和肯定。下阶段,我们将加大社工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制度建设,丰富队伍结构组成与层次,并针对社工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组织实施本市督导人才培训计划、非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社工人才培训计划,进一步完善我市社工人才队伍结构。四、关于社工人才稳定性问题适当的人员流动有利于优化社工人才结构,提升社工人才队伍整体质素;但社工流失率过高,将严重限制社工服务成效的展现与提高,阻碍全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在如何留住社工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工作。在政策制度方面,我市出台了《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和7个配套文件,对全市开展社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阶段任务、基本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对社工薪酬待遇、财政支持措施、政府购买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后根据全市社会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我市又陆续制定出台了《东莞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办法(试行)》、《东莞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考核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东莞市社会工作者登记注册实施办法(试行)》、《东莞市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东莞市督导人才选拔培养办法(试行)》、《东莞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东莞市社会工作督导工作职责手册(试行)》等系列配套“细则”,逐步形成了“1+15”的东莞社工制度体系。在财政支持方面,我市充分发挥经济较为发达、财政实力相对雄厚的优势,明确将社会工作经费全部纳入市、镇(街道)财政预算范围,从制度层面明确了社工薪酬指导价,将购买标准提升为7.6万元/人·年,保持我市社工行业薪酬处于较高水平。我市还设置了社工薪酬绩效制度,促进“能者多得、懒者淘汰”。在职业发展方面,除建立上文提及的督导人才培育机制(晋升路径),我市还大力拓展和探索“居家养老”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购买模式,从过去“岗位为主,项目为辅”的模式逐步向“岗位项目并重”的格局转变。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一定数量的中级服务和中层管职务,进一步拓宽社工晋升渠道。经过各方面努力,全市社工离职率由试点之初的19.79%降低至近年的14.55%。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预防职业倦怠,加强社工对东莞的心理归属感,并探索建立社工薪酬增长制度,保持本市现有的社工人才资源优势,着力建立和完善社工职业成长体系,增强本市社会工作事业的可持续潜力。我市的人才政策由市委组织部人才办负责牵头制定。对把社工人才表彰奖励纳入本市人才奖励体系、与其他类型的人才同等对待问题,市人力资源局将就此加强与市人才办的协调,请该办在修订《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期满(2015年12月31日到期)时予以综合考虑。五、关于社工具体管理问题目前,在社工管理方面,我市还存在机构管理能力不足、社工多头管理等弊端,直接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提高机构管理能力。通过每年度的社会工作综合评估,发现并提出机构在业务管理、制度建设、绩效考核、沟通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督促其根据评估结果对相应问题进行处理与改进,加强管理人才培育,提升机构综合管理能力,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目前,各有关机构均已建立相对健全的机构管理运营体系与制度规范,有效约束和规范社工的日常工作责权和行为。二是转变社工服务购买模式。在“岗位购买模式”模式下,社工驻到服务单位后,由于认知差距较大、互信机制缺失以及专业权威丧失等原因,社工易沦为单位的行政事务工作人员,在社工机构则无法有效“纠偏改正”情况下,可能出现社工“多头管理”问题。为此,我市积极推动“项目购买模式”。该模式服务目标明确、绩效易于测量、专业性和自主性较高,能有效防止多头管理,提升社工工作绩效。目前,全市采用“项目购买模式”购买和运作的居家养老项目、康复就业项目、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以及其他社工服务项目已有上百个。三是探索岗位项目化运作模式。“岗位购买模式”虽有一些问题与弊端,但其易嵌入各个社会服务部门、利于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普及。经过借鉴项目运作思路和方法后,我市积极探索“岗位项目化模式”,在保证岗位社工稳定性的基础上,明确社工服务目标、产出成果,提高社工积极性、能动性,抑制社工行政化倾向。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社工行业发展情况,充实和完善社会工作评估制度,加强社工机构、服务单位在社工服务、管理方面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转变服务购买模式,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购买力度,切实明晰社工角色与定位,提高社工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加强服务单位、社工机构和一线社工间的互动与协作,深化对“岗位项目化模式”的探索。今后,我市将继续以建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主线,以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为根本,建立科学合理、具有东莞特点、服务东莞实际的社会工作制度,使更多有需要的人群享受社会工作服务。衷心感谢贵委对我市社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东莞市民政局;东莞市人力资源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