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40109)关于大力推进我市中小学与博物馆共建东莞历史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生乡土历史教育的建议

  乡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由人们对本乡本土人文传统的认识,进而能激发其爱国爱乡的文化情结。乡土教育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近现代教育体制转型后,也仍然被视为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就在初等小学堂中设有乡土史地课程。只是,理想的设计往往抵不上现实的冲击。从大的背景来说,西方现代文化的进入,切断了乡土传统的流脉,而在应试教育的处境压力下,乡土知识显然是“无用的”知识。个人和学校可能都会出于功利的考虑,而有意无意地轻视或忽略了这原本属于人文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市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建设逐步完善、教育理念步向国际化、学生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但是不可否认,我市在推进中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历史文化及乡土教育还需要大力普及,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自识,是从起点开始进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东莞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博物馆是“收集、保管、陈列展出有关历史、艺术、民俗、产业、自然科学等资料,从教育角度以供一般民众提高文化教养、调查研究、消遣娱乐为目的的机构”。博物馆藏品及陈列展览以其直观性、稳定性及独特的人文氛围, 是推动乡土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尤其是现时东莞的各大博物馆, 在原有的文物资源基础上纷纷采用了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从各个角度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东莞历史和民俗风情, 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 更加强了其普及教育的功能。这就为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集多样性、生动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跨时空大课堂。推进中小学与博物馆共建“东莞历史教育实践”基地,是学校乡土历史教育的重要途径。

  办    法:

  一、让学生多走进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东莞有多家公益性博物馆,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文物藏品比任何文字资料和图片更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在学校历史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陈列展览、参加文博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新颖活泼的学习形式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与爱好,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东莞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古代东莞》,充分挖掘东莞古代历史文化的内涵,以“文明曙光”、“千年古邑”、“面向海洋”、“商贸重镇”、“崇文重教”五个部分,汇集了上起远古、下至近代的数百件(组)珍贵文物,与复原景观、遗址模型、图表、雕塑、喷绘等辅助展品相结合,真实、形象地反映、再现了古代东莞文明的进程、文化的风采、名士的荟萃和丰富的文物。学生们在这里可以真切地见证东莞从远古至近代的沧桑历史。通过实地考察,进行“情景教学”,学生们即可获得更为形象生动、具体全面的乡土历史知识。

  二、挖掘东莞历史文化底蕴,编写东莞乡土历史教育读本,进入学校“第一课堂”。素质教育的成功是使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并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期以来历史学科普遍不被学生重视和喜爱,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的枯燥无味,教学内容的脱离实际。若在历史课堂中适当采用一些乡土历史读本,穿插一些乡土历史文化,并且辅以乡土历史为主题的活动体验课程,则可缩短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乡土历史的热情和兴趣。市教育局可组织中小学历史老师与东莞各博物馆合作,编写东莞乡土历史教育读本,作为学校教材的补充,是实现乡土历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让博物馆教育活动走进校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 尝试与博物馆的宣教部门取得联系, 一方面便于了解博物馆最新的信息, 包括其临时展览的内容,安排乡土历史教学计划; 另一方面,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 制定好完善的教学计划后,可以请博物馆协助安排2- 3名讲解员,到学校开专题讲座、送展览到校园巡展、组织学生参与文物古迹踏寻活动和各类历史文化知识比赛等,使乡土历史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和新颖。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部门答复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第三次会议第20140109号提案的答复

  农工党市委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我市中小学与博物馆共建东莞历史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生乡土历史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乡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由人们对本乡本土人文传统的认识,进而能激发其爱国爱乡的文化情结。您的提议很有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市一直非常重视东莞地方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市教育局教研室2004年9月就组织编写出版了地方课程教材《东莞地方历史读本》(广东教育出版社)供全市七年级学生使用,每年组织的七年级、八年级期末自查试题中都有一道与东莞地方历史相关的小论文题,近年还组织中学生参加广东省电教馆组织的“魅力岭南”DV拍摄大赛、全国中学生写身边的历史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中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东莞地方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我市博物馆在原有的文物资源基础上,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从各个角度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东莞历史和民俗风情, 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加强了其普及教育的功能,为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集多样性、生动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跨时空大课堂。市博物馆已经是玉兰中学等学校的东莞历史教育实践基地。

  为推进我市初中地方历史课程的建设,拓宽地方历史课程的资源与途径,我局教研室拟与市博物馆共建“东莞历史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探寻东莞古韵  感知历史足迹”系列地方历史课程活动。活动初步规划如下:

  一是搭建东莞历史教育共建的平台。让博物馆成为全市初中的“东莞历史教育实践基地”,让全市初中成为博物馆的“东莞历史教育共建单位”。

  二是组织修订《东莞地方历史读本》。在市博物馆的支持下,组织修订地方历史教材《东莞地方历史读本》中古代东莞部分内容。

  三是鼓励各初中开设“古代东莞”校本课程,开发东莞历史教育课程资源。由市教研室和博物馆组织人力共同开发东莞历史(古代部分)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资源和PPT。目前开发的PPT课程资源的课题有:莞城变迁与沿革、珠江第一村第一人、莞香、东莞制盐、资福寺、书院、东莞历史文化名人、东莞史前动植物、东莞古代衣食住行、石龙商埠等。 

  四是组织全市初中历史教师参观市博物馆,对历史教师的考古素养、史学素养进行培训。通过教师研习会、双师课堂、教师博物馆之友会员等多种方式,增强博物馆教辅人员与在校教师的双向互动。

  五是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走进市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地方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

  六是博物馆组织“东莞古韵”校园巡展及巡讲活动。结合文广新局策划的“博物馆流动展览菜单配送”主题活动,组织流动展览进校园。

  七是组织“感知历史足迹”知识竞赛、历史手工制作比赛、“东莞古韵”征文比赛、电子小报比赛等系列学生活动。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历史教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希望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地方历史课程活动,共同提升我市的历史教育水平。 


办理单位 东莞市教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1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