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50112)加快本地高校建设步伐,促进东莞双转型的建议

  一、本地高校对东莞做出的贡献

  1、大学排行名次上升显著,大大提升了东莞的声誉

  东莞理工学院于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升为本科, 2010年成为教育部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成为“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多年以来,该校办学层次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大学排名显著上升。东莞理工学院的大学排名从2005年575名上升到2014年的456名(见附件:附表1),10年间上升了119名。2014年东莞理工学院在广东省内排名第20位(见附件:附表2),超过了多所建校早得多的地方性大学。

  本地高校大学排行名次的显著上升,既表明我市高等教育实力不断攀升,同时对于提升东莞声誉和城市形象,增加东莞的投资吸引力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为东莞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等本地高校培养了20多万高校毕业生,这些学生大多扎根在东莞,并逐步成长为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提升东莞人才质量、改善东莞人才结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为东莞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知识溢出

  东莞理工“依托东莞,服务地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本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知识溢出:建校以来,承担了国家 “973”课题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市等科研项目1268多项,科研总经费3.67亿元。还获得多项国家、省市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奖,以及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发明专利奖等发明专利。科研工作在全省高校中名居前列,据省教育厅数据,2012年东莞理工科研经费全省排名21、专利授权数排名16、专利拥有数排名17、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平台数排名第10。

  广东医学院近5年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63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5项,973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成果奖43项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13项。

  二、加快建设本地高校对东莞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

  高校是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服务地方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加快本地高校建设,把理工学院等高校建成为国内一流区域性大学对东莞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首先,东莞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梯队构造。目前,东莞人口的知识结构层次较低,总人口(常住和暂住)的70%是初中文化水平,过低的人口层次制约了东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理工学院有普通全日制学生15716人,成人教育学生8194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在校生17365多人;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在校人数约16000人。东莞本地高校培养的大学学历人才对于改变东莞低层次的人力资源结构有着重要意义。其次,经济转型升级意味着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型、创新型的产业和产品,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的优势资源对接产业一线,进行深度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加快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第三,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发展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进步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加快本地高校建设步伐使其能更好的服务地方,对于东莞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

  但对比当前几个经济成长速度较快的城市,我市高校的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对高校作用的认识和投入仍显不足。对苏州、深圳、宁波、东莞四地的主要大学进行比较,苏州大学和深圳大学排名均进入全国前100名,办学层次上升到3星级的中国知名大学,宁波大学排名161位。东莞理工排名456位,与苏州、深圳、宁波三地大学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见附件:附表3)

  对深圳、苏州、宁波、东莞四地教育投入进行了类比。2012年东莞教育占GDP比重为1.86%,低于深圳、苏州、宁波三地,远低于国家制订的4%的目标,远低“经合组织”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5.0%(2005年数据)。2012年东莞教育占市镇总财政收入比重为10%,低于深圳17%、苏州20%的比重,高于宁波9%的比重。经过比较可以发现,教育的投入与城市创新力成正比,据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城市排行榜,苏州的创新力排名第1,深圳排名第2,宁波排名第8,东莞排名第13。(见附件:附表4)

  办 法:

  东莞高校建设的步伐没跟上经济的发展,建议加快本地高校建设步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对东莞高校的投入,提升教育投入比重

  一是加大人才(最好是团队)引进的投入。简化人才引进程序,开放观念,争取引进一批在学术界一流的科研人员或团队,迅速提升东莞理工学院等本地高校的整体层次和水平。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对有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加大奖励力度,树立奖励典型。三是加大项目转化投入,向本地高校投入孵化、启动资金,促进高校对接科技产业园,鼓励有专利、有技术的老师从学校走向实业和创业,以科研服务地方。

  2、加大对本地高校的科研或科技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作为东莞本土院校,积累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又熟悉东莞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高层次人才。地方政府在一些研究项目向社会招标时,应更多的考虑选用本地高校的科研团队进行研究。如果本地高校无法独立完成的项目,可以考虑要求外地中标科研团队采取与本地高校合作的形式中标,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大学的科研资源,也可以通过外地科研团队的带动作用迅速提升本地高校的科研水平。

  3、加大本地高校在一些高峰论坛上的承接次数

  一些高峰论坛要考虑放在本地高校举行,既可以利用现有的科研资源和组织能力,也可以以此提升本地高校社会知名度、加快其与高层次人才的对接速度。

  4、力争东莞建成一所中国知名的区域型综合大学

  东莞要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大量高级技术人才,更需要大量拥有战略眼光和扎实基础知识的经济管理、文学语言、法律等人文社科人才。通过大学排行榜我们也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是大学发展的方向,目前东莞理工学院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各类系部15个,其中文科系部7个,具备了建成综合类院校的条件。今后要大力发展东莞理工学院的文科系部特别是经济和管理类系部,以使其为东莞社会、经济的双转型升级做出更大贡献,力争将理工学院建成为一所中国知名的区域型综合大学。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部门答复

市财政局答复:

  市教育局:针对政协提案第20150112号《关于加快本地高校建设步伐,促进东莞双转型的建议》提出建议第一大点“加大对东莞高校的投入,提升教育投入比重”中“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加大科研投入,对有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加大奖励力度”的建议,结合财政职能,我局提出如下会办意见:从2008年起,我市对市属两所高校实行生均成本管理,核定年生均经费标准为每生2.53万元。2014年初,我局赴深圳大学、广州大学等周边高校调研,从周边高校的实际情况看,深圳大学的生均经费标准最高,东莞理工学院生均经费标准与广州大学水平相当,高于一般省属高校,处于全省较高水平。我们认为,我市两所高校实行生均经费管理至今,均有资金结余,并且结转至下一年度使用的资金量较大,目前的生均经费能够很好地满足高校的日常办学需要。2014年,我市进一步完善市属高校的人员经费分配方案,核定学院人员经费的总量,并在总量中划定专项奖励科研骨干教师、专家学者和部门负责人的奖励金,同时设立杰出青年教师、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突出贡献奖等。以理工学院为例,学院从人员经费中安排专项奖励在职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专家学者和部门负责人工作业绩奖500万元、安排杰出青年教师、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突出贡献奖500万元。我们认为,对高校人员经费分配结构的理顺,较好地激励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人才建设。

 

市发改局答复:

 

  市教育局:根据2015年全市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分工安排,我局系《关于加快本地高校建设步伐,促进东莞双转型的建议》(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150112号提案,以下简称《建议》)的会办单位。经研究,现将我局有关高校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近年来,我局积极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加快发展,重点抓好项目审批、政策研究、科研立项等方面工作:一是重视规划指引。将东莞理工学院的发展列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及年度发展计划。在《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升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优化高等教育专业及层次,增强高校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引领文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将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新校项目列为全市“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并列入《东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点推进。通过规划,突出东莞理工学院在提高全市高等教育质量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工作中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推动学院项目建设。在日常项目办理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东莞理工学院联系,为其搭建与其他单位沟通协调的平台,积极推动解决项目办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促进项目工作顺利开展。2011年以来,陆续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新校区(一期)、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校区、东莞理工学院新建学生宿舍和饭堂、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教师村外墙改造及设施完善工程等项目办理了立项手续,切实支持学院发展。三是积极为学院发展出谋划策。2014年初,根据市府办工作安排,会同市编办、科技局、财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局等单位对《东莞理工学院创新发展战略规划(2013-2020年)》进行研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实际对学院中期发展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院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四是支持学院提升科研水平。注重培育本地科研机构,在机构遴选过程中,将本地机构作为优先考虑对象。为更好地发挥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我局委托学院完成了《“三驾马车”拉动东莞GDP增长研究》、《东莞市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等特色课题研究,目前莞香文化产业发展等课题正在进行中。通过委托课题研究,着重培育了东莞理工学院的研究能力,并通过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进一步扩大学院的影响力。我局将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加强研究,逐步吸纳和细化各项工作,争取更好地推动东莞理工学院建成一所国内知名的区域性综合大学。

 

市教育局答复:

 

  农工党市委会: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本地高校建设步伐,促进东莞双转型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一、加大对东莞高校的投入,提升教育投入比重的问题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并从当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出发,着力做好高等院校发展规划。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所(3所公办、5所民办),正在筹建院校2所,分别是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东莞光明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将于今年9月份正式招生。截至2015年1月,我市高校在校生人数为94615人,已远超“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7万人。从2008年起,我市对市属两所高校实行生均成本管理,核定年生均经费标准为每生2.53万元。2014年初,我局赴深圳大学、广州大学等周边高校调研,从周边高校的实际情况看,深圳大学的生均经费标准最高,东莞理工学院生均经费标准与广州大学水平相当,高于一般省属高校,处于全省较高水平。我市两所高校实行生均经费管理至今,均有资金结余,并且结转至下一年度使用的资金量较大,目前的生均经费能够很好地满足高校的日常办学需要。据统计,2014年市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东莞理工学院达3.11亿元,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达1.56亿元。去年,我市进一步完善市属高校的人员经费分配方案,核定学院人员经费的总量,并在总量中划定专项奖励科研骨干教师、专家学者和部门负责人的奖励金,同时设立杰出青年教师、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突出贡献奖等。以理工学院为例,学院从人员经费中安排专项奖励在职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专家学者和部门负责人工作业绩奖500万元、安排杰出青年教师、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突出贡献奖500万元。我们认为,对高校人员经费分配结构的理顺,较好地激励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人才建设。二、加大对本地高校的科研或科技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问题(一)鼓励市内高校引进创新科研团队2011年和2013年,我市先后出台了《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东委发〔2011〕10号)和《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东委发〔2013〕8号),提出在大力引进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的同时,开展市一级的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引进工作。为做好省市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引进管理有关工作,我市科技局制定了《东莞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东府办〔2014〕42号)和《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东莞市财政配套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东府办〔2014〕43号),并于2014年4月经市政府审定印发。同时,还出台了《东莞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东科〔2014〕81号)等相关政策文件。其中,省团队方面,我市2010年开始在“科技东莞工程”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我市法人单位申报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对获得省立项资助的团队,按照省资助金额的1:0.5至1:1比例进行市财政配套支持。对我市前四批省团队项目,配套资助金额分别为2500万元、6500万元、6000万元和7250万元。市团队方面,对获立项的创新科研团队,我市将视团队的层次给予相应经费资助。其中,对于获评定为A类的创新科研团队,一次性给予1000万的经费资助;对于获评定为B类的创新科研团队,一次性给予800万的经费资助;对于获评为C类的创新科研团队,一次性给予500万的经费资助。在团队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后,我市将从税收贡献、知识产权成果产出、项目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人才引育等方面对团队项目的实施情况及对经济产业发展贡献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生物医药类项目评价内容可适当调整),并给予不高于其立项资助经费额度的一次性奖励经费。具体奖励操作方案另行制定。2014年,共有8个团队获得我市引进第一批创新科研团队项目立项,市财政给予立项资助6200万元。(二)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东莞高校的科研活动1.东莞市社会科技发展项目自2007年起我市实施“科技东莞工程”以来,每年安排1000多万元专项经费,在东莞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科技计划项目中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社会发展、民生科技研发活动。截至2014年,我市共立项资助733多项,资助金额9960万元,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其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项目立项531项,资助金额7391万元,单个项目资助额度不超过60万元。2013年,我市相继出台了“十二五”期间实施“科技东莞”工程的配套政策,其中在《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管理办法》(东府办〔2013〕99号)中设立了东莞市社会科技发展项目(原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科技计划项目),继续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2.东莞市产学研合作项目2013年,我市在《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管理办法》(东府办〔2013〕99号)中设立了产学研合作项目,支持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等,截至2014年,企业与我市高校合作的项目立项2项,资助160万元。3.东莞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7年起,设立东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截至2014年,东莞高校项目立项27项,资助220.6万元。4.东莞市科技奖我市设立了市科学技术奖,奖励在科技领域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及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公民或组织。截至2014年,东莞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城市学院等东莞高校共获奖10项,获得奖励80万元。我市下来将继续加大对本地高校的科研或科技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东莞高校与专业镇、行业协会、企业等对接。利用高校自身科研优势主动积极参与“一镇一校”计划,通过与专业镇的深入合作,服务支撑专业镇转型发展,并凝炼出一批行业关键核心攻关项目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同时,推动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积极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派驻优秀的教师专家到企业生产一线,帮助企业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沟通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发挥东莞市技术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的作用。充分利用其作为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的优势资源,为高校(供求方)专利技术展示孵化包装推介,技术需求收集整理发布,技术供需洽谈交易等服务。积极筹建东莞市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以松山湖高新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东实集团为依托,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承担、市场化运作”的建设思路,计划将平台打造成集成知识产权、各种科技成果和技术,集成各专业机构整体服务,集成与技术有关的各种交易信息和融资信息于一身的专业性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打开高校(供求方)与企业(需求方)的通路,促进专利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三、将理工学院建成一所中国知名的区域型综合大学的问题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紧紧依托、适应和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1.积极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理工学院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结合开展人文实验班、创业精英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逐步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主,以知识、素质提升为要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面向产业、面向一线、面向职场且具有明显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全方位的校企合作。2.结合地方产业转型,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产业占东莞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是东莞最大的支柱产业,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是东莞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随着深莞惠一体化,区域内积聚了中兴、华为、TCL等龙头企业,形成了区域电子产业群。理工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根据这种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进了电子、通信专业,增设了电气、光电、自动化专业,以更加完备互补的专业群来适应产业群转型升级的需要和要求,重点培养具有电子服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与区域内其他高等学校实现错位、差异化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3.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教学课程改革。理工学院的通信专业与中兴通讯共建了“东莞理工中兴通讯NC学院”,共同投入600多万元建设通信实验平台,面向通信服务领域,开设“移动通讯”、“光通讯”和“网规网优”三个专业方向,双方共组“双结构型”的师资团队参与教学,中兴每年为学生讲授近200学时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并负责所有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借助中兴通讯的人力资源池,逐步构建学生进行终身继续教育的通道;通过共建,该校的通信专业2013年获批为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该校的自动化专业与国际龙头企业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共同投入1200多万,共建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实验室,涵盖珠三角地区制造业自动化升级所需的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等方向。这种合作共建专业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使得学校的自动化专业能够针对东莞八大支柱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各种典型自动化对象,进一步总结提炼各种典型应用案例、系统设计解决方案、常见故障诊断及维护技巧等,构建工程案例库,编写出版教材和实验讲义,用于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与培养。通过西门子和学校师生直接服务和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提升了教师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探索出自动化职业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协同合作模式。今后,我市会加大力度发展东莞理工学院的文科系部特别是经济和管理类系部,使其为东莞社会、经济的双转型升级做出更大贡献,力争将理工学院建成为一所中国知名的区域型综合大学。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希望今后我市高等教育的发展继续得到您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东莞市教育局;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财政局;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科技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