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50097)打造新型业态商圈,促东莞消费经济发展的建议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东莞传统的商业模式已跟不上市场需求。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探索传统商业模式的升级转型,各地探索的新型业态商圈大体分为以下几种发展模式:一是大型化、集约化、综合化、娱乐休闲化发展模式,聚集休闲、购物、餐饮、娱乐等多种业态,注重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购物体验。二是以大型专业市场、特色商业一条街为代表的专业商圈发展模式,通过集聚某特定行业的商业企业,以规模化和品牌化战略为消费者提供多选择的专业购物体验。三是围绕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以生活配套为特色的商圈发展模式。四是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载体的虚拟网络商圈。

  与新业态商圈的理念及广州、深圳等周边城市相比,东莞商圈的发展水平较低,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和品牌效应的商业旗舰

  一个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其商业圈聚集能力与辐射功能往往是十分完备的。纵观国内外各大都市的核心商圈,往往存在支持核心商圈形成和发展的商业旗舰,如广州天河城是天河商圈的商业旗舰。在欧美,将近60%的城市购买力是在大型购物广场实现的,大部分是集旅游、度假、娱乐的一种综合性消费。对比东莞,目前真正固定性的成规模的大型商业旗舰店还没有出现,构建新型综合性业态商圈将是未来东莞商业发展的重心。

  2、管理粗放、模式陈旧

  东莞大部分商圈仍以简单“出租”的模式在发展,有场地出租却缺少场地的规划和管理。某些商圈的经营者以为只要把房子盖起来租出去就完成招商任务了,没有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更不用说打造商圈独有的商业氛围和文化氛围。

  3、缺乏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和品牌效应的商业旗舰

  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商业圈聚集能力与辐射功能往往是十分完备的。纵观国内外各大都市的核心商圈,都有支持核心商圈形成和发展的商业旗舰,如广州天河城是天河商圈的商业旗舰。在欧美,将近60%的城市购买力是在大型购物广场实现的,大部分是集旅游、度假、娱乐的一种综合性消费。对比东莞,目前真正固定性的成规模的大型商业旗舰店还没有出现,构建新型综合性业态商圈将是未来东莞商业发展的重心。

  东莞市应着眼长远,合理规划城市商圈布局,优化业态组合、打造优质生活圈、构建个性化商圈品牌,以吸引更多人甚至广州、深圳等珠三角人群来驻足消费,推动东莞消费经济的发展。

  办 法:

  1、整合东莞优质的酒店、高尔夫资源、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打造集商业、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城市主题商圈。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单纯的逛街购物吸引力逐渐降低,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精神放松和购物环境体验,因此城市新核心商圈的建设首要考虑新业态商圈的理念,抛却以商业店铺为核心的理念,建设以商业、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商圈。主题商圈的核心商业业态往往不以商品交换为目的,而是有着巨大号召力的展览、旅游、休闲、娱乐项目,商圈内其他商业业态围绕商圈主题为之配套服务。世界三大娱乐主题迪士尼、环球嘉年华、环球影院是主题商圈的典范。特色主题商圈的建设是城市商业发展方向和出路,顺应和体现了顾客消费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东莞有价廉物美的五星级酒店群和大量优质的高尔夫球场,拥有以虎门历史文化、荔枝文化、水乡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资源,如果能有效整合,打造集商业、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主题商圈,将吸引广东甚至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走出一条有东莞特色的休闲购物的消费经济之路。

  2、构建以“东莞制造”为品牌的个性化商圈,打造商业区域品牌。

  世界一流的制造业是东莞的特色,鉴于目前东莞企业品牌优势不明显,可以通过强化商业区域品牌,突出“东莞制造”的一流制造工艺为特色,吸引省内乃至全国各地的消费者。

  3、凝练统商圈独特魅力,使之向新型业态商圈转变。

  从走访调查可知,东莞三大传统商圈依然深得人心,但同质化现象削弱了商圈的竞争能力,因此必须改变其单纯的商品销售功能,凝练统商圈的独特魅力,错位经营,使之向新型业态商圈转变。如南城区因地域特色,应定位于旅游休闲型商业中心,商业业态求新、求洋,引领城市商业时尚;东城区在年轻人心中拥有较高的认识度,就应该定位于品牌消费型商圈,商业业态求高、求精,突出高档商品和奢侈品的品牌集聚效应;老城小街商圈的发展方向是突出民俗传承,以服务商业为主,商业业态求杂、求旧,整个商圈渲染的是真实的怀旧氛围。传统商圈独特魅力的充分展示必将会延续商圈的生命,从而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

  4、合理布局社区商圈,便捷服务于居民生活。

  随着传统商圈的升级改造,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任务将由社区商圈承担。社区商圈或称邻里中心,是为满足本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消费需求,集合多种生活服务和购物功能的综合性商业集聚。社区商圈承担生活服务、食品采购、便利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五大功能,实际上沃尔玛、嘉荣等大部分门店构成的小商业中心都是社区商圈雏形。通过以科学规划社区商圈来替代临街为市、甚至占道经营等传统社区商业服务模式,解决其“小而散”、“杂而乱”等问题,对营造“绿、静、美、安”的社区环境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5、整合各镇区商业资源,加强规划引导。在对商圈的规划引导上要全市通盘考虑,整合各镇区分散的商业资源,改变各商圈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的现状。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部门答复

市林业局答复:

市商务局:市府办督查室转来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20150097号提案《关于打造新型业态商圈,保东莞消费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我局对提案中提到的整合旅游资源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一、我市大力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旅游我市林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选取集中连片的森林规划建设森林公园,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步伐,促进森林旅游资源发展,让森林旅游业成为东莞市民福利。经过十年建设,截至目前,市镇两级投资建成总面积达340平方公里的十大森林公园,并全部免费对外开放,每年迎客逾1500万人次。全市已建成13个湿地公园,总面积达11.04平方公里,总投资12.657亿元。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成为东莞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健身娱乐、回归自然的旅游胜地。到201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3平方米,森林生态效益总值达75亿元。大岭山、大屏嶂、银瓶山、水濂山等四大森林公园被评为“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银瓶山森林公园清溪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人民幸福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二、积极配合,进一步推动森林旅游资源发展我局将积极配合做好关于打造新型业态商圈的相关工作,进一步推动森林旅游资源发展。我局继续坚持统筹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大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力度,不断完善各森林公园环境建设,加强森林公园规范化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打造旅游精品景点,弘扬生态文明,促进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争取到2020年,新增一批森林公园,并争取更多更完善的森林公园对市民开放,以满足市民对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需要,推动东莞消费经济不断发展。

 

市规划局答复:

  市商务局:转来农工党市委会的《关于打造新型业态商圈,促东莞消费经济发展的建议》(东莞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第20150097号)收悉,经研究,我局会办意见如下:一、原则支持打造新型业态商圈,完善我市商业发展体系。委员提出的关于打造集商业、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城市主题商圈、构建以“东莞制造”为品牌的个性化商圈、促进传统商圈向新型业态转变,合理布局社区商圈,并加强有关规划引导等建议,对完善我市商业发展体系有积极意义,我局深表赞同。近年来,我局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强心、宜居、内畅、外联”为导向,高水平推进了中央商圈建设,同时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接下来结合我局职能,将做好有关打造新型业态商圈,促东莞消费经济发展的配合工作。二、围绕“一中心四组团”,建议进一步加强全市商圈的统筹规划引导。在全市新型城镇工作会议以及由我局牵头编制的《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中,均提出要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市域空间统筹发展格局。建议全市商圈发展应围绕组团统筹思路,从发挥组团特色,提升节点商圈集聚度,提高招商层次等方面加强规划统筹与引导,并纳入有关发展规划和商业规划中。第一,加强全市统筹,形成具有组团特色的主题商业品牌,提升区域影响力。如中心组团以优越的公共服务基础和松山湖、生态园的优美环境,发展中央商圈和休闲型主题商业;西南组团对接湾区与广东省自贸区,发展高端商业服务;西北组团、东南组团结合其生态环境优势,围绕水岸湿地、山林景观等发展特色主题商业;东部组团结合制造业、大物流优势,发展“东莞制造”主题商业。第二,围绕“强心育极”思路,引导高端品质型商业向组团中心、区域交通枢纽集中,特色商业向资源优势地区集中,形成若干集中的商业发展节点,基础服务型商业向一般镇中心、单元公共服务中心集中,形成分工清晰,特色鲜明的商业服务体系。第三,完善市、组团层面的招商平台,统筹制定各类扶持政策与机制,提升商业项目的招引质量。三、建议提升中央商圈集聚度,加强四大商圈的商业业态引导。我市对比广州深圳确实商业聚集度较低,缺乏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和品牌效应的商业旗舰。近年来,在“强心”战略下,我局已完成了中央商圈的规划工作,整合了我市商贸、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魅力。规划涵盖莞城、东城、万江、南城四个城区街道,由城楼商圈、东纵商圈、鸿福商圈、华南摩尔商圈等四大特色鲜明的商圈构成。其中东纵和城楼两大商圈为启动区,以完善二层步行连廊系统、改善交通微循环、优化广场绿地、营造半开放空间、增加和共享停车设施、联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公交站点为建设重点,目前中央商圈建设开展顺利,东城万达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已开业或已完成有关前期工作,“城市彩贝”二层连廊逐步实施,提升了购物环境品质,带动了地区商业发展。接下来,建议继续加强中央商圈的集聚发展,特别是推进高档次零售商业的集聚,进一步提升四大商圈的相互联系和互补发展。第一,通过城市轨道、过江隧道等加强四大商圈之间的联系,推动电商、线上与线下等新业态融合发展,强调体验式服务、文化特色,逐步发展为高密度的城市核心商圈。第二,加强业态引导,推动四大商圈互补发展。东纵商圈主要引进品牌旗舰项目,侧重现代商业;城楼商圈结合历史文化,侧重传统商业;鸿福商圈以商务发展为主,侧重精品商业;华南摩尔商圈结合滨水空间,侧重体验商业。第三,建议制定扶持政策与机制,引导市场投资往中央商圈集聚。四、围绕成熟社区,提升公共服务环境,培育社区商业氛围。舒适的步行环境、便捷的公共交通,优质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培育商业氛围的必备条件。因此,建议加强成熟社区建设,在居民步行范围内,逐步实现交通站点、医疗卫生、体育文化、休闲娱乐、商业网点的有机结合,提升社区人气,培育社区商业氛围。我局结合职能,将通过地块包装、地块研究、城市设计等措施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配合相关部门共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营造优越的社区商业环境。

 

市农业局答复:

 

  市商务局:

  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农工党市委会提出的《关于打造新型业态商圈,促东莞消费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现就《建议》中涉及我局职能的内容答复如下:

  一、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情况

  (一)宣传推介东莞荔枝

  近年来,我局依托特有的荔枝资源,积极开展“莞荔”宣传推介工作,具体包括2010年在东莞植物园举办的首届优质荔枝品评活动,2011年在市农业科技园举办的东莞名优荔枝展示推介会、2012年在大朗凤山农业科技园举办的东莞(大朗)名优荔枝展示推介会、2013年举办的东莞网上荔枝节和2014年举办以“东莞,给荔中国”为主题的东莞名优荔枝宣传推介活动等,着力打造东莞名优荔枝品牌,营造荔枝文化氛围,促进荔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农业文化创意项目

  为拓展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推动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我局采取市、街道、社区联动方式,于2013年和2014年在东城街道周屋社区分别成功打造主题为“心心相印”和“马稻成功”的创意稻田,吸引了我市及同边地区市民前来观摩,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田园采风及婚纱摄影的好去处。同时,通过举办创意稻田收获日活动,让市民亲身体验收割水稻、收获成功的喜悦。其中,“心心相印”创意稻田在农业部主办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中,获得全国休闲农业景观创意金奖。

  (三)组织评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一是组织申报上级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积极筛选、推荐基础条件较好、产业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园、农业示范基地等申报国家、省级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东坑园区和清溪园区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是组织评选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2014年,根据《东莞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评选及奖励实施办法(试行)》,经过考核认定,东城街道周屋社区水稻生产基地、清溪镇溪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休闲农业基地、望牛墩镇东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奥运蔬菜基地等三个项目成为我市首批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四)推荐农业休闲观光线路

  一是推荐荔枝休闲采摘线路。结合荔枝宣传推介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筛选荔枝休闲采摘点进行宣传推介,包括通过东莞日报、东莞阳光网、农业信息网等媒体对荔枝休闲采摘进行宣传报道以及编制荔枝采摘攻略小册子向市民、公司、学校等推介荔枝采摘活动。通过宣传推介,荔枝休闲采摘逐渐得到市民的认可,荔枝休闲采摘点接待游客人数逐年增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推荐水乡经济区农业休闲旅游线路。为促进水乡经济区农业与旅游业、商贸业的紧密结合,2014年,我局会同市旅游局深入挖掘水乡经济区农业旅游资源,在水乡经济区10镇一港遴选5个农业生产基地作为休闲观光点,编制成一条以“甜美水乡采摘之旅”为名的水乡经济区农业休闲旅游线路,并通过网站、新闻媒体等进行宣传推介,让休闲观光点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二、下阶段主要工作

  一是继续举办东莞名优荔枝宣传推介活动。通过创新宣传主题和方式,举办2015年东莞名优荔枝宣传推介活动,并在网上、新闻媒体等加强宣传,加大东莞荔枝线下和网上的销售力度。

  二是继续策划打造农业文化创意项目。全面总结近年发展农业文化创意项目的经验,继续打造农业文化创意项目。

  三是继续组织评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积极开展国家、省、市级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申报和评选工作,其中2015年计划新认定3个市级闲休观光农业示范点。

  四是完善提升农业休闲旅游线路。在2014年荔枝休闲采摘以及水乡经济区农业休闲旅游线路基础上,继续丰富线路内容,打造其它片区的农业休闲旅游线路,切实帮助农民打开产品销路,增加经济收入。

 

市经信局答复:

  市商务局:《关于打造新型业态商圈,促东莞消费经济发展的建议》(第20150097号)收悉,根据我局职责,经研究,现答复如下:一、东莞商业要区别于广深,基于东莞优势打造差异化商业。政府工作报告对东莞实体商业的发展也给出了一条发展路径:鼓励企业用好第三方电商,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型”确实已是东莞商家发展的重要路径,特别是在线上线下融合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尝试,且小获成效。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单纯的逛街购物吸引力逐渐降低,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精神放松和购物环境体验,因此城市新核心商圈的建设首要考虑新业态商圈的理念,抛却以商业店铺为核心的理念,建设以商业、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商圈。二、构建以“东莞制造”为品牌的个性化商圈,打造商业区域品牌。世界一流的制造业是东莞的特色,鉴于目前东莞企业品牌优势不明显,可以通过强化商业区域品牌,突出“东莞制造”的一流制造工艺为特色,吸引省内乃至全国各地的消费者。

 

市商务局答复: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150097号提案的答复农工党市委会:贵会的第20150097号政协提案《关于打造新型业态商圈,促东莞消费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市商贸业发展的关注及宝贵意见,这将对我市加强城市商圈建设布局,促进我市商贸消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提案内容涉及商务、旅游、经信、规划、林业、农业等多个部门职能,为此,我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沟通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一、我市商圈发展概况我市在推进城市化和商贸发展进程中,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功能基本齐全、统一开放和竞争较为有序的现代城市商业体系。(一)“一主八副”商业中心格局逐渐鲜明自2005年实施“商贸东莞”工程以来,我市商贸流通服务业进行结构性建设和调整,逐步形成了由城市主商业中心、城市副商业中心、镇级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组成的层级协调的商业总体空间格局。目前,我市城市主、副商业中心分布特点逐渐鲜明,初步形成了以莞城、东城、南城和万江四个区域为核心的主商业中心,虎门、厚街、常平、长安、塘厦、樟木头、石龙和松山湖等八个副商业中心为支点的商业格局。主城区商业中心的商圈集中了标志性的商业设施和各类商品,满足了居民中高层次消费需求,代表我市的城市形象与经济发展水平;副商业中心的商圈依托当地特色产业迅速崛起,并满足邻近居民普通生活需求,展示了我市的经济活力和文化特色,推动商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二)商业网点体系发展及商业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拥有大型零售网点(3000平方米以上)289个、总面积达到348.7万平方米。随着沃尔玛、家乐福、吉之岛、百佳、乐购、华润万家、海雅、天虹、国美电器、苏宁电器、麦德龙等国内外品牌商家的不断进驻,我市商业格局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目前,主城区形成了“市桥-运河商圈”、“东纵-东城商圈”、“华南MALL商圈”、“ 鸿福商圈(南城商业区)”等主要商圈并渐趋成熟。我市商业街发展特色鲜明,全市历史形成的商业街共234条,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54条。近年来,我市涌现了一批高档次、高品位的现代化综合购物中心,如万达广场、星河城、汇一城等,提升了城市商业环境、商业景观和商业品位。此外,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社会商业示范社区,推动了社区商业健康、有序发展。二、加强我市商圈建设的主要做法(一)编制商业网点规划及修编为加强商业发展的规划引导,促进商业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我市先后编制了《东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5-2015)》和《东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修编(2011-2015年)》。规划提出了东莞市的商业发展定位,即要打造成广东省和珠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商贸中心,成为内外贸易、物流、旅游、会展等第三产业功能突出的现代流通业枢纽型城市;提出了我市以“一主八副”商业中心为主导的商业网点总布局及发展思路,确定了九类城镇商业组团的定位与发展思路,其中包括商圈建设的总体布局思路。(二)做好中央商圈的规划建设近年来,在“强心”战略下,我市完成了中央商圈的规划工作,整合了我市商贸、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魅力。规划涵盖莞城、东城、万江、南城四个街道,由城楼商圈、东纵商圈、鸿福商圈、华南摩尔商圈等四大特色鲜明的商圈构成。其中东纵和城楼两大商圈为启动区,以完善二层步行连廊系统、改善交通微循环、优化广场绿地、营造半开放空间、增加和共享停车设施、联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公交站点为建设重点。目前,中央商圈建设开展顺利,东城万达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已开业或已完成有关前期工作,“城市彩贝”二层连廊逐步实施,提升了购物环境品质,带动了地区商业发展。(三)加强社区商圈的建设改造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社区商圈的建设改造,加快社区商业发展步伐。一是积极培育商业示范社区。2006-2013年,我市以评定社区商业示范社区为抓手,共培育和发展了52个市级商业示范社区,其中4个社区(长安锦厦社区、东城东泰花园社区、万江新城社区、大朗长塘社区)被商务部认定为全国优秀商业示范社区,我市给予扶持资金1640万元,积极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商业整体建设水平,有效推动了社区商圈的发展。二是加强农贸市场的规划和管理。农贸市场是社区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于2006-2007年开展了农贸市场专项整治,各镇街于2008年制定了农贸市场专项规划(2008-2015年),规范了农贸市场的布局和秩序。为提升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2009-2013年我市共165个市场参与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创建及升级改造工作,累计投入资金约3.9亿元,其中市、镇财政补贴2470万元,改造市场面积达82.62万平方米。目前,我市共有农贸市场637个,充分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三是认真落实社区商圈服务工程。我市按照商务部“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网络。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不断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扶持发展便民、安全的连锁便利商业业态;积极创建农家店“食品安全示范点”,加强社区商圈食品安全管理,提高消费质量。(四)整合资源以促进消费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市积极完善旅游资源,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打造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健身娱乐的理想场所,旨在集聚人气,推动我市特色休闲消费经济发展。一是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我市建成总面积达340平方公里的十大森林公园,并全部免费对外开放,每年迎客逾1500万人次。其中,大岭山、大屏嶂、银瓶山、水濂山等四大森林公园被评为“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银瓶山森林公园清溪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已建成13个湿地公园,总面积达11.04平方公里,总投资12.657亿元。整合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打造新型业态商圈提供载体,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促进我市消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挖掘农业旅游资源。我市通过做好“莞荔”宣传推介工作,打造主题为“心心相印”和“马稻成功”创意稻田等农业文化创意项目,组织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评选活动,以及推荐荔枝休闲采摘、水乡经济区农业休闲旅游线路等举措,深度挖掘农业旅游资源,积极推动我市休闲消费经济发展。三、未来工作思路和建议商圈的形成与崛起是城市经济繁荣和文明进步的结果,也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多年来,我市各部门在加强商圈建设,推进城市商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与广州、深圳等周边城市特色商圈相比,我市商圈仍存在商业服务相对分散、同质化竞争严重、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不够强等问题。为改变此状,结合贵会在提案中的相关建议,未来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推进商圈的健康发展:(一)加强商圈建设的统筹规划引导一是编制未来十年商业网点规划。为优化我市大商业环境,构建现代化的商贸流通体系,我市商务局拟牵头编制《东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16-2025年)》。规划将根据新形势下我市产业经济、交通格局和人口消费结构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城市商业布局、打造核心商圈,推动我市商业的集聚发展,提升辐射与带动效应。二是将新型商圈建设精神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在编制《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中,建议全市商圈发展应围绕“一中心四组团”的市域空间统筹发展格局,从发挥组团特色、提升节点商圈集聚度、提高招商层次等方面加强规划统筹与引导。(二)推动核心商圈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核心商圈的集聚度。通过城市轨道通道、过江隧道等,加强商圈之间的联系,强化主城区四大商圈之间的互补和关联,逐步发展为高密度的城市核心商圈。注重商圈内金融、法律、商贸、文化及中介机构等各类服务体系的建设与集聚发展。围绕“强心育极”思路,引导高端品质型商业向组团中心、区域交通枢纽集中,特色商业向资源优势地区集中,形成若干集中的商业发展节点,基础服务型商业向一般镇中心、单元公共服务中心集中,形成分工清晰,特色鲜明的商业服务体系。二是改造优化为主,新建扩建为辅。核心商圈商业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备,未来应重点改造和提升已有商业设施,优化商业布局。依托“退二进三”、“旧城改造”工程,新建、扩建商业设施,配套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完善核心商圈商业配套服务体系。重点通过城市彩贝、连廊系统、交通优化等措施,有效提升商圈档次,形成主城区四大主要商圈的互动发展。三是推动四大商圈互补发展。东纵商圈主要引进品牌旗舰项目,侧重现代商业;城楼商圈结合历史文化,侧重传统商业;鸿福商圈以商务发展为主,侧重精品商业;华南摩尔商圈结合滨水空间,侧重体验商业。四是打造具有组团特色的主题商业品牌,提升区域影响力。如中心组团以优越的公共服务基础和松山湖、生态园的优美环境,发展中央商圈和休闲型主题商业;西南组团对接湾区与广东省自贸区,发展高端商业服务;西北组团、东南组团结合其生态环境优势,围绕水岸湿地、山林景观等发展特色主题商业;东部组团结合制造业、大物流优势,发展“东莞制造”主题商业。(三)用互联网思维发展现代智慧商圈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商业将变得更加智慧、高效和便捷。一是强化智慧商圈的基础设施建设。未来,我市应改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环境,大力支持智慧商业发展。通过体制和模式创新,让企业参与到智慧商圈建设中,实现资源整合、多方参与、合作共赢。二是大力发展智慧特色文化商圈和商业集聚区。结合我市城市交通和文化特色,创建“新型业态示范商圈”,建设智能化水平高、线上与线下高度融合、体验式服务较强、具有特色商业文化的商业集聚区(街区)。三是重视推动商圈内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未来,我市要鼓励商圈内的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强化体验功能和线下服务功能。例如,鼓励传统零售企业、餐饮企业等应用信息化手段实行商务电子化;推进全渠道拓展策略,实现商圈内价格、物流仓储、管理、促销体系的深度整合;实施智慧商店工程;促进商圈内中小微企业“上网触电”。(四)推动商圈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未来,商圈发展应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整合工业、交通业、物流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实现产业间的良性互动。一是推进休闲旅游和商业的融合发展。整合我市生态和农业旅游资源,打造集旅游娱乐、文化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消费集聚区,吸引周边城市的潜在消费客源来我市购物消费。二是推动社区商圈的便民化发展。加强成熟社区建设,逐步实现交通站点、医疗卫生、体育文化、休闲娱乐、商业网点的有机结合,提升社区人气,培育社区商业氛围,让社区商圈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好去处,构建便民生活服务体系。三是促进我市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的互动发展。我市作为制造业名城,优化和提升以物流业、批发业、电子商务、会展业等为核心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势在必行。通过商贸业服务制造业,构建我市的自主销售渠道和平台。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的宝贵建议,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继续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市旅游局答复:

  市商务局:

  东莞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150097号提案《关于打造新型业态商圈,促东莞消费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结合我局工作职能,现就提案内容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提升旅游消费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运用新的理念开拓旅游资源,通过推进工、农、节、商、展、文、体等与旅游的产业融合,逐步培养旅游新业态,培育消费新热点。围绕我市丰富旅游资源,开发“古迹游、会展游、文化游、工业游、乡村游、水乡游、生态游、休闲游、体育游、健康游”十大旅游产品,设计十大精品旅游线路。结合A级景区创建工作,积极推行国家和省工业旅游示范点标准。出台《东莞市工业旅游示范点标准(试行)》和《东莞市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并评选出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厚街、虎门、麻涌、茶山积极开展工业旅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茶山镇与石排镇联合打造南社、塘尾明清古建筑文化旅游区;大朗镇借助CBA球队新世纪猎豹队主场设在大朗优势,每年主场上座率7万多人次,繁荣了镇体育旅游市场;清溪、谢岗、塘厦、樟木头镇凭借森林资源优势,打造了生态休闲旅游品牌,清溪镇获得了“广东省旅游名镇”的称号。道滘、中堂、麻涌、望牛墩等镇利用水乡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游”。

  (二)开展旅游惠民主题活动。利用2015“中国旅游日”活动平台,开展古村文化游、水乡风情游、工业体验游、生态休闲游及“深莞惠+河源、汕尾”、莞韶城际互游活动,活跃节日气氛、丰富市民的出游。发动全市旅游企业推出惠民便民措施、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期间,举办“缤纷东莞旅游嘉年华暨工业旅游展示会”,组织了名家居世博园等17家工业企业以及8家景区、旅行社参加了工业旅游展示会,产品涵盖了衣食住行等领域,让市民体验“东莞制造”带来的实惠,促进了旅游消费。2015年5月至6月,东莞市精彩旅游活动将轮番上演。如麻涌镇龙舟体验活动、麻涌镇摄影大赛、龙舟锦标赛;石龙镇第五届“中华龙民俗文化节”、第二届“商旅总动员”嘉年华;高埗唯美建筑陶瓷博物馆展示;厚街工业旅游系列主题活动、涌口社区第10届龙舟文化艺术节、桥头社区“庆端午舞木龙”活动、大迳社区荔枝品评节;樟木头镇文物科普展、第八届观音山诗歌节;2015茶园游会;道滘镇第六届中国(道滘)美食文化节暨名优食品展;桥头镇第12届东莞桥头荷花节;常平镇庆端午活动之旱龙巡游、首届梦幻童话王国儿童节、寮步镇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展等40多项活动。

  (三)组织参展海博会。以“梦起水乡 丝路明珠”为主题,组织水乡“10镇1港”及相关企业参加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充分展示水乡风情、民俗节庆、水乡旅游、传统美食和参展镇街、旅游企业等文化内涵,宣传推介“水乡游”。

  (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加力营销。编制了《深莞惠旅游指南》、深莞惠三地自驾游地图、精彩深莞惠旅游宣传折页等宣传资料。在东莞日报、南方日报等主流报纸媒体上进行宣传造势,在东莞电视台、南方航空报《精英生活》上围绕“十大旅游”主题进行深入宣传,在武汉高铁站出入口、京港高铁沿线深圳北站、武汉站两个枢纽站候车大厅等投放东莞旅游形象宣传片。充分运用微博、微信、APP宣传东莞旅游资源。目前,发布微博6958条,吸引了42万网友关注,发布微信574条,吸引了3564多网友关注,“东莞旅游”智能手机APP下载量达26215次。以苏迪曼杯举办为契机,推出了以“十大旅游”为主题的“2015东莞十佳精品旅游线路”,编印了中英文双语版的“东莞旅游指南折页”,宣传推广我市“体育游”的同时,推出复合型旅游线路。发动市内旅行社积极组织游客到苏迪曼杯现场观赛,对相关旅游行程进行包装,同时面向全省旅行社进行了全面推广。在苏迪曼杯接待酒店会展酒店及康帝酒店,分别安排东莞康辉和东莞青旅设置了“东莞旅游咨询台”,接受前来参与苏迪曼杯的各国宾客及球迷进行旅游咨询和报名,让宾客们在参加比赛之余,体验东莞旅游的乐趣。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围绕“十大游”培育旅游消费热点。全面构建 “古迹游、会展游、文化游、工业游、乡村游、水乡游、生态游、休闲游、体育游、健康游”十大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不断完善旅游线路设计,把景区、工业旅游企业、旅游饭店设计串联成复合型旅游线路,提升体验消费、娱乐消费、休闲消费。

  (二)继续举办旅游主题活动。继续整合各镇街节庆资源,依托5·19“中国旅游日”平台,广泛深入宣传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利民惠民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旅游意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传承文化、提升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持续营造关注旅游、参与旅游、支持旅游、推动旅游的良好氛围。

  (三)开发东莞特色旅游商品。大力推进对各镇、村土特产、特色手工艺品等研究,培育“东莞手信”品牌。鼓励创意产业进入“东莞手信”行列,开展“东莞手信”创意设计征集,加大包装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依托“互联网+”拓宽“东莞手信”销售渠道。

  以上是我局对提案的会办意见,请给予综合考虑。

 


办理单位 东莞市商务局、规旅游局、经信局、市划局、林业局、农业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