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50096)加强我市城市空间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建议

  城市是市民生活和创业,企业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个人与企业的发展。城市的自身特质是否鲜明,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城市自身特质的重要直观体现,是城市空间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东莞作为一个建城历史久远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有着较为鲜明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城市特质,而这种特质目前还没有很好的体现在城市建筑与景观上,没有为东莞城市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与其他城市相比,我市在整体形象上并不鲜明,容易让一些负面信息占据传播渠道。

  东莞城市形象特别在城市空间景观中缺少统一的开发主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空间景观的规划与定位不明确。市区、各镇街各自为政,城市建设缺少统一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建设主题。导致城市形象不鲜明不突出。个别的城市元素没有能够深化成文化积淀,城市整体历史定位偏低。

  二是城市空间景观设计远远不足。一是城市功能分区不足,以市区为例,目前聚集度比较高的为几个商务区,而文化休闲区明显缺乏,市政办事区配套略显不足。二是城市空间景观细节缺少人性化设计,如缺少城市涂鸦墙,城市绿道被占用,缺少街头公园等。三是东莞元素开发力度不足。如迎恩门、黄旗灯笼、虎门大桥、虎门炮台等东莞元素周边环境配套不足,对城市形象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办 法:

  为打造东莞整体形象,提升东莞城市魅力,建议统筹规划东莞城市空间景观,合理设置功能区。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明确城市空间景观主题与定位。建议通过专家调研,对东莞城市发展提出合理的定位,设立相关的城市主题。譬如可以围绕东莞城市提出“创业东莞、人居东莞”等概念;作为外来人口聚居的城市,可以提出“中国的东莞、世界的东莞”等概念;围绕东莞制造业,可以提出“专注、品质、高端”等城市形象概念;围绕文化历史,可以提出“岭南东莞”等概念。

  第二,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打造城市空间景观特色。建议在现有的商务中心区、行政中心区等概念上,继续丰富完善城市功能区。打造“城市文化创意休闲综合区”,把相关的文化休闲资源纳入到该区;打造“东莞文化历史休闲区”,把东莞的特色历史元素,与岭南传统建筑、城市博物馆等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特色功能区;打造“东莞体育全民健身中心”,把相关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围绕运河、东江、黄旗山与虎英公园,在市区内可以打造“沿河景区”、“公园景区”。

  第三,完善细节,打造人性化城市空间景观。一是要大力开发“街心公园”,在居住区、商业区等街道附近,利用闲置的小空地或开辟些小空地,设置成为休闲区,便于路人休息。或设置成带围网的小三人篮球场、小足球场、街舞轮滑区等,便于市民随时就近参与文化体育生活。二是要设置城市创意涂鸦区,在一些“城市牛皮癣”重灾区、城中村、城市工地围栏、闲置地围栏、城市隧道等,开辟创意涂鸦区,把一些影响市容的地方转变为城市图画。三是“植绿上墙”,在人行天桥等地方,可以营造空间绿化。四是要多建城市小雕塑,在运河边、城市公园等重点景区,要点缀有创意的城市小雕塑。五是重点完善城市绿道,绿道出行是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内容。围绕绿道,做好绿道沿途景观、做好绿道配套,让更多人选择绿道出行、绿道休闲,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城市空间景观的。因此,建议设立数个绿道出行区,在这些区域内,积极完善绿道配套,丰富公共交通,通过提高停车收费等措施,限制小汽车在该区域的数量,切实改善空气质量。让绿色出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部门答复

市城管局答复:

  东莞市城乡规划局:

  东莞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第20150096号(关于加强我市城市空间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建议)已收悉,提案中建议第三点提及“完善细节,打造人性化城市空间景观。一是要大力开发“街心公园”,在居住区、商业区等街道附近,利用闲置的小空地或开辟些小空地,设置成为休闲区,便于路人休息。三是“植绿上墙”,在人行天桥等地方,可以营造空间绿化。五是重点完善城市绿道,做好绿道沿途景观、做好绿道配套,让更多人选择绿道出行、绿道休闲”。经研究,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对于提案中提到的“植绿上墙”、空间绿化等意见,建议由市城乡规划局牵头,城管、住建、房管等部门协助开展立体绿化方面的研究和规划。现行的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已到期,我局将积极与市城乡规划局协调沟通规划修编工作,结合“小山小湖”、矿山公园等合理布局公园绿地及其他各类型绿地,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关于开发“街心公园”,按照2015年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强‘小山小湖’保护利用,建成不少于100个社区公园”已经列入市城市综合管理局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今年将完成全市“小山小湖”资源摸查与登记造册工作;督导全市建成不少于100个社区公园。前期我局相关技术人员参与了“小山小湖公园绿地建设验收标准”的拟定,目前由市住建局拟定的全市“小山小湖建设指引”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待各镇街“小山小湖”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后,中心将配合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园林绿化科开展相关技术指导工作。

  三、关于人行天桥营造空间绿廊方面,我局已在市区人行天桥建设征求意见时提出要预留立体绿化空间,以免过后外加绿化设施,造成安全隐患及提高造价。并建议要解决好绿化对桥体安全检测的影响,制定统一规范作为今后立体绿化建设的依据。

  四、关于绿道的维护方面,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市建成绿道956公里,绿道沿线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绿道使用率普遍较高,尤其是市区绿道。现在,绿道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将继续完善绿道配套设施,做好绿道管理工作,保证绿道安全畅通、功能完善,营造舒适休闲、环境优美的绿道环境,吸引更多市民选择绿道出行、绿道休闲。同时,我们将继续做好绿道沿途景观,为改变城市空间景观出一分力,倡导绿色出行,让绿色出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市规划局答复:

 

  农工党市委会:你委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城市空间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建议》收悉。你委在建议中提到东莞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城市特质在城市建筑与景观中没有很好的体现,东莞城市形象在城市空间景观中缺少统一的开发主题等问题,我局基本赞同,同时感谢你委对打造东莞整体形象、提升城市魅力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现结合我局职能,就加强我市城市空间景观规划与设计方面的情况答复如下:一、以新的城市目标定位引导城市空间景观规划与设计目前我局正牵头组织编制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是指导我市未来15年城市规划建设的纲领性和战略性规划。新一轮总规结合全市新型城镇化会议精神,提出充分发挥东莞独特的区位、产业、配套优势,以及自然山水生态优势,把东莞建设成为“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同时着力塑造东莞“沿江、面海、环山”的山水格局,深度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体现“青山入城绿都会、依山面海轻生活”的城市特色。未来我市城市空间景观与形象塑造将进一步围绕新的城市目标定位开展,我局将结合职能分工,加强有关规划统筹工作。二、明确城市整体空间格局与景观风貌分区新一轮总规通过专章进一步从市域和中心城区层面明确我市未来城市空间景观与形象目标。市域层面,新一轮总规打破镇街分立的局面,从地区整体层面进行统筹规划,顺应彼此临近、特征类似的城镇单元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新型空间格局,针对不同区域的区位特征、山水特色、历史文脉,进行分区指引,塑造五大特色风貌区。其中生态新城风貌区(中心组团)以都市山水、绿色宜居为特色,强化山环水绕的大地景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低碳的新城人居环境;滨海城镇风貌区(西南组团)以依山面海、海岸风情为特色,强化海岸生态大地景观、滨海人文风情和建筑风貌;岭南水乡风貌区(西北组团)以河网水系、田园风光、水乡人家为特色,强化水网田园景观、岭南水乡人文风情和秀美灵动的岭南水乡建筑;山地风光风貌区(东南组团)以生态山林、山地休闲、客家民俗风情为特色,强化山地特色大地景观、客家民俗风情和山地观光休闲的小镇聚落;田园低岗风貌区(东北组团)以生态田园、低丘岗地为自然特色,强化田园低丘大地景观、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和集聚生态的产业园区。规划还提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东莞特色的、可识别性强的、归属感强烈的主题形象区,包括以南城花园新城、松山湖山水新城、生态园湿地新城为核心的生态主题形象区,以岭南水乡新城、万江都市水乡为核心的水乡主题形象区,以虎门港-沙田港城带、威远岛-虎门岛城带为核心的滨海主题形象区,以企石-桥头田园小镇、横沥-东坑埔田民俗小镇为代表的田园主题形象区,以塘厦高尔夫运动小镇、樟木头客家风情小镇和清溪山地休闲小镇为核心的山地主题形象区。中心城区层面,新一轮总规提出以公共空间塑造为核心,强化山-城-水格局、景观骨架和意象重点空间的主导思路,构筑“两轴两廊、三核三心多片”的整体风貌结构,形成中央景观风貌轴和山水景观风貌轴两大景观功能主轴;东莞大道特色景观廊道和环城路特色景观廊道两大特色景观走廊;莞城历史核心、现代新城核心和商务新区核心三大中央景观核心;东城中心、南城中心和万江中心三大片区风貌节点;以及历史人文风貌区(莞城片)、商贸都会风貌区(南城片)、水乡都市风貌区(万江片)、时尚生活风貌区(东城片)、特色产业风貌区等五大特色片区。三、落实特色生态自然资源保护山水资源是我市最为重要的自然特色资源,新一轮总规提出严格保护大屏障、银瓶山、大岭山与其他大小峰峦一起构成城市山脉体系,划定限高限建区,推进山麓地带修复治理。划定东江北干流江、淡水河、赤窖口河、东江南支流、狮子洋等主要河海水系的控制范围,严格控制滨水界面和滨水空间的城市建设,推进东江流域滨水生态休闲岸线工程和内河涌景观水质改造提升工程。打通广深高速、东部快速、鸿福路-松山湖大道、寒溪河四条山水联系通廊,划定绿廊控制范围,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控制滨江开敞空间和建筑界面。四、强化历史与传统文化传承和风貌塑造我局牵头开展了《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市域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充分调研、整理和分析,梳理与完善了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体系,提出常态化保护管理建议,为发掘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一轮总规也充分挖掘了我市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近代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内涵,将特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旧区改造避免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做法,着力保留有价值的人文元素,注入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商业休闲等现代功能,积极发展创意街区、时尚街区、休闲街区。着力打造莞城、虎门和石龙三个古城镇历史文化中心,力促形成五大地标性历史人文节点:以潢涌古村为代表的岭南水乡古村,以南社古村为代表的埔田明清古聚落,以威远炮台为代表的滨海文化集群,以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集群,以龙背岭古村为代表的山地客家古聚落,集中彰显东莞元素文化魅力。五、形成人本多元的城市公共空间我局已通过地块包装、地块研究、城市设计等措施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不仅解决了城市空间破碎、建筑与环境缺乏整体协调、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被侵占,以及因对开发商约束不足而难以保障公众利益等问题,提升了城市空间品质,还取得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下一步我局将以人为本理念,结合新型城镇化会议精神以及新一轮总规,落实到具体规划管理工作中,继续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着重打造形神兼备的城市,提升城市魅力。一方面引导城市公共空间从“大气魄、重形象、不可达”转向“小规模、广覆盖、重联系”,多建覆盖面广、关联性强的小广场、小公园和街头绿地,构建等级完善、步行可达、尺度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另一方面引导城市住区由“封闭式、内院式”转向“开放式、街道式”,通过开放、丰富的“街道生活”,重新注入城市活力,改变“只见小区,不见社区”的现状,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同时,进一步强化标志性建筑、雕塑小品、公园广场、体育馆、街区等要素的控制引导,打造城市精品。六、完善绿道建设管理,开展“小山小湖”保护利用对于您所提出的完善城市绿道配套,大力开发“街心公园”建设等意见与我局理念十分契合。完善城市绿道方面,目前我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结构合理、衔接有序、配套完善的绿道网络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完成绿道建设956公里,驿站共62个。绿道沿线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绿道使用率普遍较高,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重要方式之一。下一阶段,我局将配合相关部门继续完善绿道配套设施,做好绿道管理工作,保证绿道安全畅通、功能完善,营造舒适休闲、环境优美的绿道环境,吸引更多市民选择绿道出行、绿道休闲。“街心公园”建设方面,我局自去年开始牵头开展了全市“小山小湖”保护利用工作,通过保护城市建成区内小尺度的自然山体、河涌水体,考虑适宜的服务半径和慢行可达,建成社区公园方便居民就近使用。目前,我局起草的《东莞市“小山小湖”保护利用工作方案》由市政府颁布实施,《东莞市“小山小湖”规划指引》已编制完成。2014年,全市新增社区公园33个,改建和在建公园9个,新增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3.57公顷,逐步实现市民出行500米可见公园;2015年,计划完成全市范围“小山小湖”遥感摸查和造册登记工作,全市范围内建成不少于100个社区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良的公共开放空间和休闲活动场所。最后,感谢你委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希望在今后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

 

 

 

 


办理单位 东莞市规划局;东莞市城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1   反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