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50052)加快我市文化生态古村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逐年增加,旅游在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热点。省和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广东省提出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奋斗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这为我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今,古村旅游持续升温,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村古镇已经成为旅游业的新热点,生态古村旅游作为城市周边的短程度假,将是相当长时期内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的时尚。这种旅游方式重游率较高,市场相对稳定,能够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农村发展具有巨大的综合带动能力。况且,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这为我们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加快文化生态古村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文化生态古村旅游是指以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村为背景,以古村文化、生活和田园风光为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东莞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交通便利,多条主干道贯穿南北,随着新东莞火车站开通,以及轻轨R2线的即将竣工,届时将为我市带来充足客源。政府积极帮扶引导,农民广泛参与配合,必将能走出一条“项目强市、旅游富民”的新型绿色致富之路。

  二、理顺发展方向,迎合时代步伐

  全力塑造“精彩东莞,魅力之城”的总体旅游形象,深度挖掘我市生态古村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古村游、文化游、生态游、休闲游”等方式相结合的新型绿色旅游模式,可以全面提升东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为:

  (一)古村游。依托茶山镇南社和牛过蓢古村落、石排镇塘尾古村落等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整体开发利用,打造明清特色古村落体验区。

  茶山南社村现存的古建筑以明清为主,面积约11万平方米,有祠堂30座、庙宇3座、古民居250多间、以及古榕等构成了颇具珠三角特色的农耕文化景观,同时,古建筑群还保留了大量的石雕、砖雕、木雕和灰塑、陶塑等建筑构件。整个古建筑群较好地保存了明清古村落的历史原貌,是岭南建筑的瑰宝。

  茶山超朗村牛过蓢古村落现有明清古建筑80间,除古建筑外,牛过蓢古村落最具生态特色,村内有古树33棵,树龄由105至765年不等,自然生态优美,是东莞乃至广东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价值。

  石排塘尾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以古围墙为界,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有书室19座,古井10眼,围门4个,炮楼28座,布局合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二)生态游。依托东莞生态园和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倡导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大众化休闲旅游方式。

  东莞生态园,面积约31平方千米,沿东部快速路,途经寮步、东坑、横沥、企石、石排、茶山等六镇,茶山南社古民居、石排塘尾古村落、燕岭古采石场等文化景点分列两旁,若能有效整合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凭借其自身拥有面积广阔的绿色生态湿地,统一规划旅游线路、开发设计和招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开发特色项目,不仅能使零星的文化景点告别“单打独斗”的时代,还能打造出具有岭南特色的原始生态农耕文化风情体验区,吸引周边地区市民前来休闲度假、生态疗养。

  (三)文化游。注重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文化影响力转化为招商引资的优势,深入挖掘和整合东莞具有岭南文化特征的民俗活动、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茶山“南社斋醮”和“茶园游会”、石排“康王宝诞”等民俗活动,通过场景再现,让古村落活起来、亮起来、唱起来、响起来、动起来,重现古代百姓生活场景,激发游客的体验兴趣,提升观光者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修养,加深现代人对古代生活的理解;依托“茶山公仔”、“茶山盆景”、“石排醒狮”等民间艺术及表演,以莞香文化的旅游开发为突破口,深化旅游工作机制,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丰富旅游功能,打造“中国文化之都”、“民间艺术之城”等品牌,促进莞香产业平台加速发展。

  (四)休闲游。围绕绿道堤岸、山水田园、创意文化等特色产品,依托东莞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引导鼓励一批制造企业如“华美食品”、“康达玩具”,建立观光区域、体验区域,打造旅游景区,让市民探讨生产奥秘、体验生产乐趣;依托潇湴湖、海仔湖等拥有美丽景观带的景观湖,在原有的景观基础上,加入现代设计元素,增设广场、绿道、观赏亭、花架廊等,并在沿途设驿站、休闲广场、小卖部、公共卫生间等配套设施,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更为当地的发展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办 法:

  文化生态古村旅游业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培育和发展文化生态古村旅游业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立足优势、突出禀赋、发挥特色、精心策划。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文化生态古村旅游业作为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主导支持力度决定旅游发展的程度。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推动,重点突出经济扶持、基础建设、市场开拓、组织建设和农户创业辅导,将文化生态古村旅游纳入全区大旅游发展格局中,尽快建立起统筹、协调、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提高文化生态古村旅游开发的档次和效率。

  (二)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发展文化生态古村旅游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必须坚持让农民成为文化生态古村旅游发展的主体,让农民敢于“试水”,敲开市场经济的“大门”,尝到旅游发展的“甜头”。通过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培育创业带头人、给予政策资金扶持等方式,帮助农民“搭台唱戏”,让农民在文化生态古村旅游中“唱主角”。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民缺少市场经济观念,经营素质普遍不高,政府在鼓励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引导。

  (三)加大文物保护扶持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强领导,注重宣传,加大投入,防范与执法并重,加大重点文物保护力度,提升了文物保护工作水平。当前,我市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补助采取的是市、镇、村按1:1:1的比例标准执行,这对经济相对薄弱的镇、村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对此,希望市财政能提高相关补助的比例,减轻镇、村财政的经济压力。同时,可积极鼓励引入社会资金,参与文物和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四)重视项目的市场营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下,有时候“酒香也怕巷子深”,因而营销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市政府将营销工作摆在尤为突出的位置,全面整合全市文化生态古村旅游资源,拍摄制作文化生态古村旅游主题宣传片,编印旅游宣传手册、景点简介、导游图等,并积极和各家旅行社、宾馆酒店联营,设计若干条精品的文化生太态古村旅游线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推介文化生态古村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营销。

提案者 茶山镇政协小组
部门答复

市文广新局答复:

  一、加强文物保护与活化,探索古村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一是加强文物资源保护。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努力构建层级合理、比例均衡、种类丰富的文物资源保护体系,完善市、镇、村三级文物保护体制,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局面。加大不可移动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力度,扩大古村落文物资源保护覆盖率。推动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有效提升古村落文物资源等级。科学规范修复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提高古村落文物资源完好率。二是加强文物监管保护。我局将市政府公布的459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及GPS数据移交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并商请在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在涉及文物的土地招标拍卖、建设工程立项和报建审批时,将保障文物安全作为前置条件。同时,规范标注了135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及459处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地理坐标,并将相关资料移交市规划部门,纳入全市城乡规划监控体系,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无缝对接。三是建立定期巡查责任制度。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文化综合执法大队,组织各镇(街)宣教文体局、文广中心、执法分队,对全市135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459处不可移动文物,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建立巡查记录档案,有效加强文物日常监督管理。四是强化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以南社、塘尾为示范,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的传统村落,实行分级分类保护,推进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充分挖掘文物资源价值,推进文物与旅游融合,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力。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后的展示和利用途径,提高文物资源利用率。二、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充实古村文化旅游发展内涵一是大力支持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挖掘自身的优秀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如茶山镇充分深入挖掘和整合自身的民俗活动,依托茶山“南社斋醮”和“茶园游会”,在全市、全省打造出了茶山镇文化旅游品牌。此外,全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如石排“康王宝诞”、大步巡游等一些群众基础深厚的民俗活动,通过场景再现及整合市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茶山公仔、醒狮、粤曲等)的形式,以增加活动的丰富度,提高社会参与度。今年,在我们的努力下,茶园游会实现省、市、镇、村联动,将举办全省性的文化活动,务求让活动内容更丰富、活动形式更多样、活动影响更广泛、活动层次更高。二是发挥莞香种植与生产优势,指导莞香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在莞香文化的旅游开发方面,我市与莞香文化的相关非遗项目有“莞香制作技艺”和“寮步香市”两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两个项目的保护单位在努力打造莞香文化旅游产业。位于大岭山的莞香种植与生产基地成功申报为广东省文化厅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并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项目保护单位的沟通,努力推动大岭山莞香种植园打造集休闲旅游、保健养生、科研科普等多功能生态园林,推动莞香文化旅游发展。

 

市旅游局答复:

  茶山镇政协小组:  

  东莞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150052号提案《关于加快我市文化生态古村旅游业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贵单位关注我市的旅游发展,结合会办单位的意见,现就提案内容答复如下:  

  茶山镇南社古村落和石排镇塘尾古村落是以明清时期岭南古建筑为主体、凸显特色古建历史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的综合性旅游体。茶山南社村现存的古建筑以明清为主,面积约11万平方米,有祠堂30座、庙宇3座、古民居250多间、以及古榕等构成了颇具珠三角特色的农耕文化景观;石排塘尾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以古围墙为界,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有书室19座,古井10眼,围门4个,炮楼28座,布局合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茶山南社古村落和石排塘尾古村落是岭南文化“瑰宝”,近年来,两镇会同有关部门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将其建设成为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国家乡村旅游目的地, 打造彰显和弘扬岭南历史文化的精品。  

  一、加强文物保护与活化,充实古村文化旅游发展内涵  

  (一)加强文物资源保护。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努力构建层级合理、比例均衡、种类丰富的文物资源保护体系,完善市、镇、村三级文物保护体制,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局面。加大不可移动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力度,扩大古村落文物资源保护覆盖率。推动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有效提升古村落文物资源等级。科学规范修复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提高古村落文物资源完好率。  

  (二)加强文物监管保护。市文广新局将市政府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及GPS数据移交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并商请在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在涉及文物的土地招标拍卖、建设工程立项和报建审批时,将保障文物安全作为前置条件。同时,规范标注了135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及459处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地理坐标,并将相关资料移交市规划部门,纳入全市城乡规划监控体系,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无缝对接。  

  (三)建立定期巡查责任制度。由市文广新局会同市文化综合执法大队,组织镇宣教文体局、文广中心、执法分队,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建立巡查记录档案,有效加强文物日常监督管理。  

  (四)强化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以南社、塘尾为示范,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的传统村落,实行分级分类保护,推进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充分挖掘文物资源价值,推进文物与旅游融合,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力。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后的展示和利用途径,提高文物资源利用率。  

  二、加强资源整合与推介,探索古村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一)通过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打造文化旅游品牌。2014年6月,茶山镇南社古村落和石排镇塘尾古村落以“南社·塘尾明清古建筑群”(以下简称“古建筑群”)的名义联合启动了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本着生态优先、人文并重的原则,加强古树名木、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在古建筑群保护和修缮的基础上,指导其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标准,增设古建筑群外部旅游交通标识,增设生态停车场,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增强人性化服务内容;重新设计和制作景区的旅游标识系统,增强景区内对游客的引导指示;重新翻修景区旅游厕所,增加和完善残疾人服务厕所灯特殊人群服务项目;设计制作凸显古建筑群历史文化特色的门票、明信片、宣传册等文宣资料;合理设计建造与景观相协调的游步道、景观台和特色座椅,规范公共休憩设施和观景设施;研发特色商品,规范服务管理,丰富旅游购物;配备专职保安人员监管巡查,签订医疗救援协议,完善救援体系,建立应急安全事故预案,加强旅游安全保障;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提升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目前,已对古建筑群开展了市评。  

  (二)通过举办节庆,扩大社会影响力。以“快乐旅游、公益惠民”为主题的2014年“中国旅游日”东莞快乐游暨深莞惠、莞韶城际互游启动仪式安排在石排镇海仔湖景区举办,是石排镇举办了古迹游、彩色酷跑、单车骑游等活动,吸引了数千人到石排参观体验。石排“康王宝诞”等一些群众基础深厚的民俗活动,通过场景再现及整合市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茶山公仔、醒狮等)的形式,以增加活动的丰富度,提高社会参与度。茶山镇充分深入挖掘和整合自身的民俗活动,依托茶山“南社斋醮”和“茶园游会”,在全市、全省打造出了茶山镇文化旅游品牌。今年,茶园游会实现省、市、镇、村联动,将举办全省性的文化活动,务求让活动内容更丰富、活动形式更多样、活动影响更广泛、活动层次更高。  

  (三)通过加大宣传,提升知名度。以创A为契机,完善景区网站建设。通过我局微博、微信、APP等宣传推介古村落。设计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将古村落纳入我市十大精品旅游线路,依托“苏迪曼杯”在国内外游客中宣传推介。编制了《东莞旅游指南》、《印象东莞》、《东莞旅游图》、东莞DVD宣传片等,在各类展会中开展宣传。利用“中国旅游日”、旅游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平台,发动旅行社开展古村文化游。组织茶山南社参加香港国际旅游展,提升东莞古村落的国际知名度。市文化馆出版《润物》,对茶山南社进行专题记述。今年2月7日至10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将在茶山镇南社村进行拍摄,围绕“家宴”、“广东年俗” 两大主题,以南社明清古村落为主要拍摄场景,以当地居民生活日常为线索,充分展示茶山的春节年俗文化。2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在百集记录片《记住乡愁》栏目播出“南社-孝敬有方”,该纪录片在长达30分钟的播放时长中,通过聚焦南社百岁斋、千叟宴等活动和场景,向全球展示了南社传统习俗当中所蕴含的孝敬文化。  

  接下来,我局将会同茶山、石排两镇以及市有关部门,继续加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推进古村落创建国家旅游品牌,打造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留住历史记忆,传承莞邑文化,让古村落“活”出新精彩。再次感谢贵单位对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贵单位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办理单位 东莞市旅游局;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